瓷器收藏辨真假的几条重要经验
发布时间 2011-09-09 浏览 50996 次
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人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

(4)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蓝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轮廓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5)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有人为痕迹。

(6)与第5关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7)造型、纹饰方面的一些特征太强烈、过分,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过激现象,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8)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太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蕴。

(9)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摩,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的艺术韵味来,不能神似。

(10)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舒展不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


袁述凡大师手绘作品釉下五彩凤凰吉祥赏瓶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我们讲的作伪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伪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现新象,不旧,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也增加了收藏品鉴定的难度。

古陶瓷鉴定工作者针对仿造者的作旧方式,也总结出一些识破机关的方法来,如青花类瓷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轻擦器表,再用烟灰(最好是烤烟灰)涂擦,新瓷表面的光泽就会大大减弱,并现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烟黄色痕迹来。鉴定时如对此有怀疑,可用少许肥皂水或汽油轻擦,即可去掉,识破伪装。

作土锈以伪造出土器物:有些新仿古瓷,为了卖个好价,被做得像是出土物的样子,称为作土锈,其方法一是在老土中掺蛋白,涂拍于新器之上,时间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锈斑痕;二是用古墓中的泥土再掺入一些铜粉,涂于器表,烘烤于700℃左右炉中,即可出现尼黄色斑点。这两种方法所作出的锈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过这种斑痕太新、太过,形成不自然,仔细观察比较即可识破。

作金丝铁线: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釉的开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烧成时冷却过程中膨胀系数不同而成,或无开片器物经久远年代后釉面发牛变化而成。一般仿制者难以掌握烧成开片釉的技术,便用假的开片手段:在仿制瓷器已经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釉。待器物冷却后,先用墨染粗片纹,形成铁线,再用茶水染细片,即成金丝。此种金丝铁线器,用水冲洗,便现原行。

过去仿古作伪的瓷器不全是新烧,有将旧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价高,有款比无款价高),此种作伪方法名日旧坯新彩。除此而外,作伪方法还有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旧胎填花、新物旧款、旧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补彩、补画等等。凡此种种,作伪虽然巧妙,终有不可掩饰的痕迹,若仔细揣摩,认真观察,不轻易下结论,终会去伪存真。

【推荐阅读】

收藏品拍卖公司

艺术品收藏投资

收藏投资

瓷器收藏投资价值品评

兔年收藏品投资推荐

收藏品鉴赏

收藏品投资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