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
岩茶有着何等的神奇魅力能被国家博物馆尊列为第036号藏品? “岩韵”,几乎每一个行走在武夷山间的导游都会如此告诉游人。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境内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土层深厚,且多为风化岩残土,这为茶树的生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营养元素,正好符合古代茶经中所描述的“上者生烂石”。如果说土壤条件是
岩茶生长的自然基础,那么特殊的小气候则是上好
岩茶的催发剂:光照、雨量、湿度在武夷山简直是绝配。 “品饮武夷茶的步骤:看水色、闻茶香,一泡、二泡、三泡……其味正如古人梁章矩所说的‘香、清、甘、活’。”武夷山青年茶艺师叶灿说。 回溯历史,武夷茶事见诸文字是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后来唐朝的孙樵写了《送茶与焦邢部书记》,“晚甘侯”遂成为武夷
岩茶最早的茶名。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变革时期,饮茶习俗风靡一时,此时的武夷茶作为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被运往建州进贡,这样就有了名动一时的“建茶”与贵如黄金的龙团凤饼。武夷山下的御茶园见证了昔日的忙碌与辉煌,遇林亭的古窑地址也在悄然诉说一段尘封的往事。由此出土的宋代黑釉、青釉等瓷器茶具,质地之精美实属罕见,为武夷山
茶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一纸诏令改写
岩茶历史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建立之初,一道特殊的诏令从紫禁城发出,规定从此之后,各地向皇宫进贡的
茶叶一律由团茶改为散茶。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奇怪的诏令呢?原来在明朝之前,历朝历代地方向皇宫送的贡茶都是团茶,这种团茶制作要求高,耗时耗力。明朝建立后,实行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尽量减轻民间的负担,但朱元璋没有想到,他的这一政策催生了一项重大的
茶叶技术的诞生,这个技术彻底改写了
茶叶史。这个翻天覆地的改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
茶叶本身。 贡团茶要变成贡散茶,表面上看,似乎是形式的问题,其实,这一改变,也使得制茶的工艺随之改变,原来的烘焙技术已经不适合于散茶,于是,炒青的技术应运而生。“炒青技术掌握得好,武夷茶的品质就会大大提升,反之,如果掌握不好,另一种情况就很可能出现,那就是发酵。”一位老茶人说,在当时的制茶工人眼里,这些发酵了的茶就是做坏的废茶,除了丢弃没有别的选择。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些被丢弃的发酵茶后来演变为
茶叶家族的新星,并且改变了俄国人乃至整个欧洲人的口味,这就是
红茶。 随着
红茶制作工艺水平越来越高,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仿制的
红茶,当地人便给这种茶起了一个名字叫“小种
红茶”,而对于外国人而言,这就是“武夷茶”,是现在世界上所有
红茶的鼻祖。 独特文化托起千古名茶 在武夷山深处的九龙窠,陡峭崖壁上生长的低矮树丛就是闻名遐迩的大红袍。作为最初的母树,仅仅只有6株,几十年来,每年采摘下来的产量也就只有区区0.5公斤左右。民国时期,这0.5公斤茶就值64块银元,折合当时大米2000公斤。前几年,当地政府将九龙窠产的大红袍
茶叶拿到市场上拍卖,20克竟拍出令人咋舌的19.8万元天价。据传,自清代起,这里便专设官兵把守,到民国时期,看护的官兵达20多人。解放初期,茶树周围设有围护网,解放军派专人日夜守护。直到今天,大红袍母树附近仍然住着一户人家负责看管。 为什么独有大红袍能像皇冠上的明珠那样耀眼夺目呢?这得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说起。相传300多年前,一位秀才进京赶考,路经武夷山时突然病倒,庙中和尚见状以茶相救。后来秀才金榜题名,荣归故里时,脱下自己身上的状元大红袍盖在当时救命的茶树上,从此,崖壁上的那丛茶树就被称为“大红袍”。传说虽不可信,但大红袍与寺院僧人,乃至与整个武夷山儒、释、道“三教”相互交融却是不争的事实,所谓“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正是讲的这层渊源。 步入武夷山,人们为这座千古名山的秀丽景致所陶醉的同时,更为这里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所震撼。在武夷山著名的天心寺,至今珍藏着一块镇寺宝物,它是明朝永乐皇帝的御碑,天心这座古老的禅院仍然保存着传统的大红袍制作技艺和富有佛家特色的
茶道,“茶禅一味”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大红袍祖庭”的命名,更使它在武夷山众多古迹中显示着独特的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