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被妥善存放在壁柜内。市质监局副局长叶勇介绍说,像
茶叶这样涉及到感官的产品,必须备有“国家标准样品”。武夷
岩茶是全国第一个建立国家标准实物样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武夷
岩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后,武夷山市就设立了
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免费对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产品实行理化、卫生、感官指标的批批检验,包括农残限量和污染物限量指标等,合格产品加贴专用标志,建立武夷
岩茶企业档案,并设立了专用防伪标志举报电话。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在省级定期抽检结果显示,武夷
岩茶的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各项指标合格率达100%。“正宗”武夷
岩茶的质量和风味得到了实质性的保证。 “专用标志如同一张防伪‘名片’,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推广时更有说服力。”武夷山市幔亭
岩茶研究所的负责人刘宝顺表示,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虽然成本增加了,但
岩茶的销量和市场价都上升了,茶农户均增收可达千元以上。 据了解,武夷
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开展,使以往分散的农户以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通道连接到市场,推动武夷
岩茶产业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 农户 地理标志 专营店”的经营模式。市场化组织能力和
茶叶经济经济效益均得以提高,2006年每公斤
茶叶比上年增值30%,共增值3000多万元。 “茶旅”联动 整合品牌效应 与福建其他获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相比,“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的武夷
岩茶称得上“出身显赫”。武夷山的碧水丹山,飞翠流霞,赋予
岩茶与众不同的品质。 对此,当代茶业界泰斗张天福曾作出如下评述:“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使
岩茶品质具特殊的岩骨花香的岩韵之风格。”在2002年8月国家批准确认的《武夷
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茶业界人士认为,“岩韵”的形成,与武夷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包含地形、温度、雨量、湿度、日照、土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适宜的品种才能吸收武夷山的地气,孕育出“岩韵”。 港商何一心就是因为武夷山水而涉足
岩茶制作行业的。在此之前,他在汽车零配件、房地产等领域的事业已发展得如火如荼,香港、福州、天津、西安等地都设有企业。武夷山申报世界双遗产成功后,慕名前往旅游的何一心便深深地被武夷山绝妙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所吸引。去的次数多了,便喜欢上武夷
岩茶,他声称“那无与伦比的品质,那深厚的
茶文化,竟让我割舍不下”。 可以说,武夷
岩茶与武夷的山水风貌息息相关。武夷山市市长胡书仁表示,武夷
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推广,不仅使
茶叶品质得以提升,还促进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武夷山市由此提出“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整合相关品牌效应。“茶旅联动”更成了武夷山举办各项对外形象宣传活动中的重头戏,先后举办的上海国际
茶文化节暨第七届武夷山大红袍旅游文化节、“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活动以及北京大红袍周等均取得实效。伴随着武夷风光的深入人心,武夷
岩茶的品牌知名度也逐渐提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对于武夷
岩茶的最初印象,往往来自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6株大红袍母树。其实,它的珍贵神奇,与其说源于“红袍加树”的美丽传说,不如说受益于独特的山水之境。2006年5月,武夷山决定停止对大红袍母树
茶叶进行采摘,而实行特别管护,严格保护“大红袍”
茶叶母树的生态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初,“大红袍”
茶叶无性繁殖就获得成功,如今,武夷山“大红袍”
茶叶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全市可供制作的“大红袍”茶园面积达4万多亩。“武夷山大红袍”正作为当地名牌战略的内容之一加以推动实施。 2006年6月,追赶着武夷山“世界双遗产”的脚步,作为武夷
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大红袍迎来了属于武夷茶产业的骄傲——武夷
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获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农业部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评出的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中,武夷山大红袍名列其中,成为福建省唯一上榜的茶品牌。(文章转载自2007年福建日报 姚瑾)

加贴地理标志保护专用防伪标志的“大红袍”成为钓鱼台国宾馆的特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