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质变的原因
发布时间 2011-09-16 浏览 49854 次
分别为16.8%、11.8%、8.4%、6.5%、4.6%和2.0%。

2、茶多酚的自动氧化聚合。

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加工中其变化对形成茶的色和味关系密切。在贮放过程中,茶多酚的自动氧化仍在继续,尤其是含水量高的情况下,茶多酚自动氧化聚合更快,可溶部分含量下降明显。茶多酚的自动氧化形成的氧化物,易和氨基酸、蛋白质等结合,形成高聚合物,使茶汤滋味变得淡薄,失去鲜爽性;红茶汤色加深变暗,绿茶茶汤变成黄色、黄褐、褐色;叶底变得深暗。另外,原来存在于红茶中的茶黄素也会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与氨基酸进一步聚合,使含量下降,而且茶红素的含量同时下降,而茶褐素却随之增高,以致茶汤的高密度、浓度、鲜爽度都降低,叶底变暗。

3、氨基酸减少。

正如前述,由于茶多酚自动氧化的氧化物能与氨基酸结合形成暗色的聚合物,因而氨基酸在贮存中含量会减少。另外,氨基酸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还会氧化、降解和转化,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和多湿时,更易发生。

4、抗坏血酸的氧化。

绿茶营养优于红茶,抗坏血酸含量高是原因之一。在贮存中,还原型的抗坏血酸会氧化成氧化型的抗坏血酸。当抗坏血酸的保留量低于含量的70%,不仅营养价值下降,而且使绿茶的色泽和汤色发生褐变,尤其在高温、高湿、多氧条件下,氧化更剧。

5、叶绿素的变化。

叶绿素是绿茶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物质,叶绿素保留量高,色泽翠绿。绿茶在贮放中约有40%的叶绿素转化为脱镁叶绿素时,茶叶色泽仍然是翠绿的,但如有70%以上转化为脱镁叶绿素时,就会出现显著的褐变。叶绿素的变化与光的照射、温度高低和茶叶本身含水量高低关系密切。

6、类脂物质的水解和氧化。

茶叶中含有少量脂肪等类脂物质,在贮存中容易水解氧化,类脂水解后变成游离脂肪酸,脂肪酸自动氧化后会产生一些难闻气味,即常说的“陈气”,而且汤色也会加深变暗。

7、香气成分的变化。

茶在良好的贮存条件下,隔年或隔数年之后,绿茶色泽、滋味可与新茶相仿,而区别在于是否有“新茶香”。“新茶香”的主要成分是:正壬醛、顺-3-已烯酸酯和一些未知成分,在贮存过程中含量明显减少,而产生戊烯醇、庚二烯醇、辛二烯酮、丙醛等新茶中所没有的成分,并随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使绿茶香气陈变。同样,红茶在贮存中,花香和果香成分显著下降,而不良香气成分却增加,这种变化随着贮存温度的提高而加剧。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