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石民的紫砂人生
发布时间 2011-09-19 浏览 50426 次
。师傅外出时,他就以自己的爱好捏个花生、塑个瓜果之类,经常废寝忘食。稍长之后,德铭受师傅也受糊口教诲,懂得艺不精难成人,开始按照师傅的指点,严格要求自己所有的作品,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能够成就“鸣远第二”的声誉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裴石民在仿古作品上取得的成就。


紫砂壶

  民国时期,良多紫砂壶名手时常会被古董商邀去上海制作紫砂壶器,其中相称部门是仿制明清作品。当时如江案卿、范大生、汪生义、程寿珍以及后来包括裴石民、顾景舟在内的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壶闻名七老艺人,在民国时期都曾到上海做过仿古紫砂壶。应该说这个时期既是他们的一种G口,同时客观上也因此使自己的工艺技艺有了极大的进步。

  裴石民第一次被邀到上海,是在民国六年。年方25岁的裴石民在当时仍是个晚辈,还不在古董商邀请之列。而既是他姐夫又是他师傅的江案卿为人倔强清高,看不惯上海客商的脸面,借故推辞。年青的裴石民既想到外面见见世面,也想出去磨练一下自己的技艺,就自告奋勇随客商到了上海。可以说这一步的迈出对裴石民日后在紫砂壶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一个枢纽的转折。

  1923年,裴石民为宜兴名士储南强珍藏的“供春壶”配盖,并由同为宜兴名士的潘稚亮镌铭题记。题记为“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1924年,裴石民又为储南强珍藏的“圣思桃杯”配制托盘成功。这两件作品在紫砂壶史上都有比较重要的历史意义。

  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役时期,百业萧条,裴石民在这个阶段干脆闭门简出,潜心创作。良多代表他艺术风格和艺术高度的经典作品都出自这个阶段,如“松段壶”、“南瓜壶”、“荷叶壶”等,以及“田螺水盂”系列、“螃蟹荷叶盘”、“十件果品”系列等像生类紫砂壶文玩作品。这个时期也无生意可言,裴石民以清淡的心境自创自乐,作品求新、求变、求精、求妙,反而在这个阶段技艺功力日臻精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关心正视下,裴石民、朱可心等一批紫砂壶名手积极出来介入紫砂壶行业恢复出产。1955年春,裴石民参加了蜀山陶业出产合作社,专门负责从事各类紫砂壶器的设计工作,并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壶工艺技术辅导员,成为闻名的“紫砂壶七大艺人”之一 。在这个时期,裴石民艺术造诣真正进入了他的壮盛时期,“五蝠蟠桃壶”、“牛盖莲子壶”、“三足鼎壶”、“串顶秦钟壶”等传世经典名作都是在这个阶段接踵问世。

  裴石民从艺一生,从上世纪20年代起以“鸣远第二”享有盛名,而后数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师古不泥,求新求精,给紫砂壶后人以启迪。作为闻名“紫砂壶七大艺人”之一,他为紫砂壶艺术的传承和新中国的紫砂壶行业中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