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出土于
江宁东善桥宋铉墓
“岁寒三友”瓶
烧制难度很大
朝天宫最出名的瓷器要数“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它早已被定级为“国宝”了。这次“玉堂佳器”展厅内,“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的邻居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也晋级了。
这个梅瓶高36.5厘米,细细看去,这个梅瓶白底,上面的图案都是釉里红色。瓶子正中是松竹梅三种植物。“是1991年在南京江宁东善桥宋铉墓中出土的。”
“其实,这件梅瓶早该晋级为‘国宝’了。”专家说,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是姐妹对,南京博物院也藏有一只,也是明初的,而且墓主人是一家子。据介绍,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是1957年3月在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附近,明成祖朱棣的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墓中出土的,1993年就被定为国宝了。
“宋琥和宋铉是一家人,都是明朝开国功臣宋晟的后人。”专家说,只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那件个子更高一些。梅瓶为官窑出品,是作为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下葬的,也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象征。而且釉里红这种色彩凝重华丽,烧制条件要求高,在明朝时期,烧制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十分珍贵。
2004年出土于
船板巷一处工地
六朝重沿罐
终结学界争论
《龙蟠虎踞》展厅内,两个打着“白石膏”的青瓷器古朴得很。专家说,它们这次都被晋级为“国宝”了。其中一件青瓷釉下彩重沿盖罐,更是终结了究竟什么时候出现“釉下彩”瓷器的争论。
1983年,雨花台区长岗村一座东吴晚期墓葬出土了一件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颠覆了陶瓷学界关于釉下彩绘瓷器始于唐代中晚期的论断。不过,某一类瓷器的出现,必须要有同时期的同类瓷器或烧制窑口作为佐证。而在此后21年间,考古人员发掘的三国至东晋时期墓葬中,却再没发现釉下彩瓷器。
2004年,船板巷皇册家园建设工地出土了一件六朝釉下彩重沿罐,它的出现不但为釉下彩盘口壶验明正身,也结束了长达21年的学界争论。这件重沿罐与21年前出土的盘口壶工艺水平相近,都是厚胎、青灰色釉,通体满饰彩绘,这也印证了东吴时期的南京是比唐代长沙窑更早的“釉下彩”发源地。专家说,这件六朝重沿盖罐彩绘纹饰华美异常,贴塑装饰精致工整,无论在胎釉质地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普通青瓷器皿。
2003年出土于
高淳县一宋代墓
宋朝纱质单衣
重量仅31.1克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件蝉衣重仅48克,这在当时让国人大开眼界。
这次,朝天宫的一件宋朝纱衣也晋级成为“国宝”了。这件纱衣长60厘米,通袖长148厘米,服装样式为直领对襟设计,窄袖,衣摆两侧开衩。制衣者用同色面料镶领缘与门襟,从领边露出的行针线迹来看,原来应该有一条细滚边,现已脱落。据市博相关负责人介绍,纱是一种疏薄、方孔、纤细的平纹丝织物,具有散热、透气的特点,适于制作夏季服装。这件纱衣质料轻薄,重量仅为31.1克,当之无愧地成为这批“新国宝”中最轻的一级文物。
专家说,这件藏品也是件出土文物。2003年9月,南京市博考古人员在高淳县花山宋代砖室墓出土了52件丝绸服装,包括衣、裤、裙、抹胸、鞋袜等多个种类,历经千年而未腐烂。这件质料轻薄的纱质单衣就是其中一件。
“这件纱衣为何这么轻?这说明,我国的丝绸织造工艺一直是传承有序的。”
幕后
南京一级文物
总数达376件
据了解,经省馆藏文物定级专家组评审,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审核,南京新增一级文物172件(不包括南京博物院),总数达到376件。根据现行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我国文物藏品由高至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文物。其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作为官方认定的最高等级文物,一级文物通常也被视作“国宝”。
据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张国祥介绍,在此次文物定级工作启动前,南京市的一级文物数量为204件,而上一次全国范围的馆藏文物定级还要追溯到10多年前。
“这次给馆藏文物定级,先由博物馆提出申请,然后交到南京市文物局,由南京市文物局上报到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组成员对馆藏文物进行评审。”据介绍,每个专家组一般由四五位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大家一一评审,没有疑义,才能被评为一级藏品。“一级藏品的审核是最为严格的,如果有一个专家提出异议,那么这件藏品就会被淘汰出一级藏品行列。”
最终,这些被评审通过的新晋级文物要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专家说,“文物之所以会晋级,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文物有新的研究,有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这些藏品的价值有待提高。”
不过,一些馆藏文物,如果收藏不当,造成损失也会降级,但降级的情况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