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科学安全药技术
发布时间 2011-09-30 浏览 50297 次
胃毒和一定内吸的农药如吡虫啉;防治螨类应选择应广谱性剂如哒螨酮等;防治鳞翅目害虫应选择具有强烈触杀性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 2. 严格执行农药残留标准和安全隔期:为了保证茶叶中农药残留量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残留标准和安全间隔期。 3. 适期用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预测并提出病虫的防治适期,如假眼小绿叶蝉应掌握在若虫盛期,茶毛虫、茶黑毒蛾宜在三龄幼虫期前,蚧类、黑刺粉虱宜在卵化高峰期用药,病害应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 4. 实行轮换、混合用药:一种农药连续多次使用,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实行农药的轮用、混用,不仅能起兼治或增效的作用,而且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若能与生物农药混用,则效果更佳。如防治茶丽纹象甲用天王星与白僵菌871菌粉混用,防治茶毛虫用低度敌敌畏与茶毛虫病毒制剂混用,防治茶黑制粉虱用吡虫啉与韦伯虫座孢菌粉混用等。 5. 保证喷药质量:①正确掌握用药量和药液浓度,一般在树冠大、高山、阴天、气温低、虫龄大或病情重的茶园应适当增大浓度,反之则小些,一般每公顷用药液量在750-1050公斤(50-70)公斤/亩)。②正确掌握药剂的配制稀释方法,宜采用“二次稀释法”。③注意用药的均匀周到:叶蝉、螨类和黑刺粉虱幼虫均在茶树叶背为害,喷药时务必喷湿叶背。 6. 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和三氯杀螨醇、六六六、DDT、甲胺磷、水胺硫磷、久效磷、磷胺、甲基异柳磷、内吸磷、毒鼠强等在花园使用。 二、 茶园常用生物防治技术简介 1、 茶毛虫NPV及其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

1978年在本所,从茶园自然罹病的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nspersa Strand)幼虫中分离获得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了病毒粒子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用病毒悬液(每50千克水加病毒毒尸100-200头)防治茶毛虫幼虫的应用技术和安全性评价等。在此应用有效的基础上,分离提纯病毒,研究加入荧光素钠、乳化剂等制成耐光照、雨淋的茶毛虫NPV杀虫剂,用该剂5*107-6*107PIB/ml喷雾防治茶毛虫幼虫,效果达80-90.4%以上,持续效果达3-5年。 2、 白僵菌871(Beauveria bassina Vuillemin)

1987年在本所,从茶园罹病的茶丽纹象甲成虫僵尸中分离获得白僵菌871菌株,研究了该的形态学、生态学上的特征、菌粉的生产加工工艺等;探明了该菌侵染茶丽纹象甲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机理和致病力,毒力达90%;应用该菌粉每公顷7.5-22.5Kg喷雾或毒土施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幼虫、蛹和成虫,防效均达80%以上。 3、 韦伯虫座孢菌(Aegeria webberi Faweett)

1991年和1995年在本所,分别从茶园采获的黑刺粉虱(Aleurocamthus spiniferus quaint)和椰园蚧(Temnaspidiotus destructir Signret)的寄生菌中分离获得韦伯虫座孢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学、生态学上的特征以及菌粉的初加工工艺等;探明了该菌对上述两种害虫的毒理与毒力;调查了该菌在茶园对黑刺粉虱和椰园蚧若虫的寄生规律;用该菌每公顷7.5Kg喷雾防治上述两种害虫的若虫,防效均达70%以上) 4、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与苦参碱混剂防治茶树主要害虫的研究与应用

引进生物农药Bt与苦参碱(Batrine )混用的可湿性粉剂,研究防治茶树害虫的应用技术,茶园应用Bt混合剂400-600倍防治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ns Fabricius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