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代
元代仿古瓷以仿制宋代名窑瓷器为特征,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比较突出的是霍窑仿古瓷。霍窑又称霍县窑、彭窑。从实物看,霍窑的仿古瓷主要是仿定器,但存世量不多。器型除文献中提到的折腰盘,还有小洗子、高足杯、盖罐、盏托等器物,种类较少。霍窑仿定窑器物的胎体白润、细腻、薄而脆,但仍不至于有娇气感,这在元代制品中是很少见的。霍窑器物的装饰不多,偶尔见有印花,但纹饰不够鲜明;定窑器物则装饰丰富,手法有印、划、刻等。
3.明代
明代仿古瓷逐渐走向成熟,就其规模、表现形式和工艺水平来说,都较元代有很大的进步。这时不仅有宋代名窑的仿制品,又增添了青花、五彩、斗彩、红釉、青釉、红绿彩等品种,几乎涉及了瓷器工艺的各个领域。如此深入的发展,标志着仿古瓷工艺紧密地联系着瓷器发展的总体趋势,并逐步与瓷器工艺的演变融合为一体。明代仿古瓷的生产在明代早期和中期多表现为官窑的制作,而在明代中晚期则多表现为民窑的制作,与官窑形成格局。
(1)明代仿宋代。永乐御窑有仿宋景德镇影青及龙泉两窑作品。仿影青的只见划花碗一种,碗里无纹饰,外部划不同的缠枝花卉;仿龙泉窑的有三系盖罐及高足碗。这类仿宋作品只仿釉色不仿器形,仿品的造型均具永乐时期特色。宣德年仿前朝的瓷器有汝窑、龙泉窑和定窑作品。作品均为盘,也是只仿釉色,盘底均用青花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外有双圈。仿汝、仿龙泉为天青及粉青釉,仿定为酱釉。
成化时有仿哥窑及仿钧窑作品。仿哥有八方形高足小杯及敞口小碗,前者于足内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后者足内双行直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款外画双圈线。仿钧的均为碗,碗敞口微外撇,碗身稍矮而近垂直,下部丰满,圈足。里外施釉,多为玫瑰紫或海棠红色;圈足内无釉,呈黄褐色。成化仿钧碗除清宫旧藏外,上海博物馆及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有同类收藏。
明代民窑仿官的器物传世很多,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一百多件。这些仿品不忠实于原作,这是因为官窑是供宫廷享用的,民间看不到,民间只是根据文献记载的官窑器物形状、开片等特征进行仿制,有一件黑釉剔花瓶,专家定为宋代,实际上是明代早期的作品。这说明,仿器虽然也保留了一些宋代的装饰风格,但从造型、纹饰上看与宋代的不同,具有明初瓷器的特点。
(2)明后期仿明前期。明后期,仿宣德、成化的瓷器大量出现,主要是受当时“窑品当重汝哥”评语的影响。明后期大量仿制的哥窑作品有各式瓶、盘、碗、笔筒、水盂、印池等用具,大多出自民窑,均无款识。
嘉靖仿宣德黄地穿花龙纹盘,是按宣德实物仿的,同形同纹。但纹饰细部不一样,青料也不相同。宣德用苏麻离青,嘉靖用回青,蓝中带紫。此件器物底部落嘉靖官窑六字款,为我们鉴定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一件嘉靖仿宣德菱花形鱼藻纹洗,画鲭、鲐、鲤、鳜四种鱼,造型比宣德的略高,也落嘉靖六字款。一般情况下,如果碰到落宣德款的,就一定要从造型、纹饰、青料、款识字体上认真加以对比,找出不同点,然后才能判断是宣德还是嘉靖仿宣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