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第一节 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
当时,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成为白瓷与青瓷的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一白一青、遥相呼应,出现了陶瓷史上所称“南青北白”的局面。据考古发掘显示:在江南地区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绝大多数是青瓷窑,而北方的唐代白瓷窑已发现10多处,仅在陕西铜川窑发现少量青瓷,基本上符合唐瓷器“南青北白”的发展特点。然而,尽管唐代瓷器制造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但青瓷在整个瓷业中仍然占主要地位。
一、越窑青瓷
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朝廷对青瓷需求量的增大,都促使越窑青瓷质量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南方地区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釉色葱翠、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造型典雅、式样优美,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素面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刻划花装饰线条简洁流畅,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之笔。
越窑青瓷业在唐代大体可分两个发展阶段:一为初唐,二为中晚唐。初唐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而且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其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广泛吸取了它们的长处,以及玉、石、陶艺的风格和金银器制作的工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越来越精,对坯料的粉碎、淘洗、揉炼工艺和釉料都处理得十分精细,并改进了施釉技术、采用了匣钵装烧方法,使得青瓷胎质细腻致密、胎面光滑、胎色呈灰或淡灰。成型操作严格、器型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之感。胎体通体施釉、薄而均匀。
二、邢窑白瓷
唐代内丘邢窑的规模很大,南北约30公里。生产数量也巨大,器物粗精皆有。瓷器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类银似雪,工艺水平相当成熟。所出产的精器一般供上层皇室官吏使用.如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洁白光润的邢窑器就刻有“盈”字,属官窑性质。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唐代邢窑白瓷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其洁白如雪的胎质为后期瓷器的美化和各种彩绘装饰打下了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