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闻
发布时间 2011-10-10 浏览 50502 次
仰慕侍读学士钱谦益博学多才,发誓“非才学如钱学士者不嫁”。时年59岁的钱谦益冲破世俗的阻力,将24岁的柳如是迎娶回府,专为小妻盖一楼,名为如是楼。夫妻二人各置一砚,铭款题词,日常书字作画,各用其一。二人去世后,其砚散落民间不知所终。

  1945年冬天,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应邀去名士溥雪斋家中赏砚,想不到那砚竟是有铭款的“如是砚”。先生大喜,死死抱住那砚不肯放手,一定要溥先生割爱。溥雪斋见张伯驹爱砚如此,也只好成人之美。

  张伯驹当晚挑灯赏砚直到夜半。翌日清晨,有人敲门,是琉璃厂一古玩商人,说是前些日子得到一方古砚,特来请先生“鉴赏”。商人解开布包,先生大吃一惊,竟是“谦益砚”!

夫妻砚阔别200余年,竟然鬼使神差似地于朝夕间相会于张宅。

  绣花鞋异地成双 上海人杨韶荣爱收藏古代小脚女人的绣花鞋,1990年在宁波附近乡镇寻觅,发现一名旧货商人有三双半绣花小鞋。旧时称女人的小脚为“三寸金莲”,其鞋又尖又小,但绣工都很讲究,是收藏家们眼中的尤物。但为鞋,不成双便不值得收藏。杨韶荣有意买下其中三双,商人却执意要买一起买,光要成双的不卖。杨韶荣无奈,只得多花100元悉数买下。

回到上海,杨韶荣从此多了一门心事,要为打单的小鞋寻找另一只。这种破天荒的奇遇,还果真发生了。3年后的一天,杨韶荣去福佑路古玩市场寻鞋,发现有个摊位上孤零零地搁着只小鞋,蓝色缎面,金银线绣的蝙蝠和桃子,寓意福(蝠)寿(桃)安康,正是自己那只小鞋的另一只!

  “介眉”豆静候知音 长沙市青年工人曾科2000年春夏之交在浏阳小河(地名)一农户家闲聊,中途去小解,见后院猪食槽旁的鸡食钵很耐看。钵一半埋在泥中,露在泥外的部分彩绘有花鸟,绘画者落款为“介眉”,颇为不俗。曾科不知“介眉”为何许人,只是多看了几眼,并未下决心买下。

一晃两年过去,2002年秋日,曾科去长沙市“菊隐斋”古玩店看望曹老先生。见茶几上搁着本叫《古玩》的书,便借了回去,不料越读越难释手,竟读到凌晨四点,恰恰翻到介绍清末攒瓷、绘画名家汪藩的一节,其中提到“江藩字介眉”。曾科觉得“介眉”二字很熟,细细思索,忽然忆起小河“鸡食钵”来,原来是清末名家之作。曾科想也未想时隔两度春秋,那钵是否还在,翻身下床,骑上摩托连夜赶往浏阳。到达小河已是中午时分,那“鸡食钵”不单还在,且早已被主人从泥中取出洗净,又寻到了盖子,原来是清末粉彩瓷豆(样子像带盖的高脚盘),竟还完整无缺。(沈俊 编)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