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上釉用的是铅作黏结剂,经过千百年时间,铅都跑出来了,因此,釉面应呈有铅银现象,一般称之为锡光,这是重要特征。这种“宝光”,用水洗过,仍然会有。另外,当时烧造中,胎体水分掌握不好,特别是在一些单色釉器上,烧成后的器物胎体上常会出现一些横向细小裂纹,状如蚯蚓走泥,透过薄薄釉面,仍可看到被釉填充了的一条条蚯蚓走泥纹。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有比没有好。
唐三彩四方印花枕
在唐代彩釉瓷中还有一种花釉瓷,也叫唐花钧或唐钧,是钧窑的前身。以黑釉、黄釉或白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绿斑等彩釉作装饰,高温烧成。这种彩釉瓷多产于河南鲁山,也在黄道、禹县和内乡,以及陕西耀州、山西交城等窑口有生产。识别方法为:一、仿品蓝色过蓝,白色过白。这是由于所用原料不同所致;二、仿品造型和淋釉技术仅得其貌,多看真品,可见其造型精巧,淋釉潇洒,大致可判断其真伪;三、仿品修坯、修足或过于精细,或失之呆板;四、和其他唐代瓷一样,器身均有后期开片,且开片中常见侵入杂物,仿品则少有开片。
唐三彩的胎系陶质胎,仿品唐三彩的胎质常过细过白,胎壁一般偏厚,胎体过重。仿器的釉面也可有开片,但一般较大,难出鱼子纹状,且纹线较长,呈上下走势。釉色较为单纯,无流淌或流淌不自然,无晕化,或过渡生硬。釉面有“贼光”,不像真品是一种柔和的光泽。釉面出不了铅银现象,或以硫酸腐蚀,制造假的宝光效应。仿品很难做出胎裂现象,常以釉裂纹来冒充之。有的刻意做出,可以看得出人工的痕迹。真品棕眼自然,大小不一。仿品常无棕眼,或以人为做出。除此,还要注意形制造型的大小范式、比例协调,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等。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要小心,因为,古代制品技艺娴熟,随心所欲,瓷品反而有粗糙厚薄不均之态。再者,现在仿造技术高超,即便所有特征都对,作收藏品时也要看看是否有真正的旧气?有否人为的痕迹?不然,就容易“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