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器
至唐来五代,由于中原混乱,藩镇割据的混战接连发生,南中国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单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光州固始一带的兵士就达万人以上,他们散居到晋江流域各县,据目前已发现的德化地方族谱记载:德化三班泗滨颜氏、浔中坪埔陈氏、上涌桂格郑氏、上涌黄井蒋氏、上涌下涌赖氏、上涌平炉林氏、大铭上宅林氏、浔中蒲坂涂氏都是在唐代从外地迁徙来德化开基的。至五代时,迁移来德化的还有浔中科荣仙苑曾氏、赤水小铭涂氏等。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流,南方经济的上升,泉州地区瓷器手工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据晋江地区文管会的普查,发现五代以前窑址18处,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产品以青瓷为主,还有青白釉瓷,品种有四系或双系罐、钵、碗等,除可供日常用具外,还大量作为随葬品。这个时期由于留从效的重视海外贸易,陶瓷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需要,而且还输出国外。“陶瓷、铜铁,泛于番国,娶金贝而返,民甚称便”。德化就是在这种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开始正式建县的。据史料记载,德化建县前,经济已有了显著的进展,唐贞元中(785—805年),析永泰之归义乡置归德场,德化地属归德场,三班颜仁郁任归德场场长时;“时政荒民散,郁抚之,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有诗百篇传至民间”至唐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比较发达。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被取为“明经”,于唐代来我县,其第五子文丽公得中明经博士,第七子颜仁郁初举进士,文丽公子化綵举国子博士及第。颜化綵监著有《陶业法》、《绘梅岭图》,传授陶瓷工艺供后人学习。从颜氏一族的身世看来,三班一带在唐代文化已很发达。颜化綵生于唐咸通五年,卒于长兴四年(公元864—933年),因而著《陶业法》、《绘梅岭图》时间约在唐末五代,说明唐后期三班一带不仅有陶瓷生产,而且还有著作传于后世。梅岭即今三班南岭之别称,解放后曾在这里发现有明清迄至民国时代的瓷窑遗址,至今仍在继续生产,附近一带宋窑多处,说明这里瓷业的生产是有悠久的万史基础。颜化綵的著《陶业法》、《绘悔岭图》和附近公路旁采集的相当魏晋时期的青釉谷仓等器物,说明唐代三班泗滨一带有瓷业生产是无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