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鉴定的“行市”看涨,不少人的心态也变了。花钱请人对所藏的书画做鉴定,目的就是得到确认,确认了就价格倍增,即便是赝品或平庸之作,也想借鉴定者的权威性变假为真,变平庸为精品。
这种心态被鉴定书画的人摸准了,就有了“钱鉴定”的说法。说破了是假的,到底收了人家的钱或是还怎么收人家的钱,于是假的也得说是真的。这有些像工程项目的咨询收费,论证来论证去,最后得出结论说不宜上马,委托人就会拒付咨询费,“不宜上马从哪开支咨询费去。”于是想不白忙活得到咨询费,怎么也得往能开工能上马的结论上靠。付钱做书画鉴定,结果是赝品,一听就烦,画是假的从而一钱不值,还得付一笔不小
的鉴定费,真让人难以接受。
就像有些拍卖行不在乎拍假画丢名誉,为了孔方兄好给别人的书画题个记出个证明的画家书家也不在乎把脸安在后脑勺上了。北京有一位挺知名的文物鉴定“大家”,帮人鉴定一幅宋人款的画作,“大家”言明不要钱,白干。画送去一个星期,传来电话:假的。画的主人腿脚不便,拖了几天请人帮着去取回来,同时给“大家”带了几样礼品。不料画没取回来,“大家”说不慎丢了,“赔您一幅清人的吧,章幅可比您那张假的
大不少呢。”
画主掰不开面子,“您再找找,挺大的东西,在您家里怎么也丢不了。”一拖过去了8个月,“大家”就说没了。画主再也沉不住气了。“敝帚自珍,假的我也得要,要赔您得按真的赔,”画主一改平时的客气,态度强硬。没出三天,找到了。不仅找到了,还装裱了一新。
从拍卖书画的角度看,至少涉及了五个环节,画家、卖家、买家、鉴定家还有拍卖行,有时是画家兼卖家,真正的精品也好真正的赝品也好,鉴定家的作用是最大的。如是说作伪的做鬼平庸书画家做鬼拍卖行做鬼竞买的做鬼都只是小鬼,真正要命的大鬼是鉴定家做。能坑卖家能坑买家还能坑拍卖行,最后则把自己埋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书画鉴定客观说的确太难,人才稀缺,尤其是拍卖行突然大量增加,更显得鉴定人明显不够。可这绝不能是赝品字画、平庸之作大行其道,频频在拍卖市场“露脸”的理由。控制拍卖行的数量甚至解散一些毫无能力的拍卖公司应该是时候了,强化管理和强化对拍卖市场的监督早已经时不我待。我们已经有了《拍卖法》,重点应该是落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