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道茶城规模很大,一、二层开茶叶店,三层以上出售茶具等。林林总总有200多家左右的店在营业。胡洪华的店面二十个平方米不到,但全国各地的茶叶在这里基本都可以见到。在店里刚刚落座,就来了两位顾客要购买茉莉花茶。顾客看茶非常仔细,并现场开汤进行品尝,最后指定一种要求购买3公斤。店中的店员根据传统的包茶方式———包中药的样子,包好了3公斤花茶。顾客付掉300元钱,高高兴兴地离开。见我惊讶的表情,胡洪华笑笑说,与上海等现代商业气息浓郁的大城市比,作为古都的北京传统的东西保留的更多一些。以茶叶为例,像上海这些城市的消费者大都只认包装、认品牌,他们买茶大都去超市、大卖场。而在北京的饮茶群体中大多只认老字号店,并且先尝后买,一买就将全年的茶叶买足,拿回家贮藏,不像上海人那样买几两吃几两。但事物总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茶叶的包装在北京逐渐受到客户的欢迎,茶叶品牌逐渐有了市场,这是一次新的商机,抓住了就可以乘势而起、做大做强。胡洪华告诉我,他与好几位黄山茶商都在家乡投入巨资进行后方基地打造,联手打出自己的茶叶特色品牌,让黄山的茶叶在京城占有一席之地做好充分准备。
江益民给人的印象是精明干练。在他开在马连道茶城中的店中,江益民向我们出示了一张证书,证书表明,由江益民的徽源茶业选送的六安瓜片,在2007年3月26日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期间,作为我国赠送普京国礼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让我们大为惊讶,江益民遗憾地说,可惜不是黄山茶叶。
如今是黄山徽苑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江益民,歙县北岸人,今年只有31岁。在天津当兵退伍后于1997年到北京打拼。十年后,在他的带动下,由他的兄弟、表弟、堂弟、叔叔、舅舅一大家人组成的团队,分别在北京、河北、深圳、安徽等地开了7家专卖店,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徽源茶业的架构已经筑起,一个古老徽州茶商的故事在江益民身上重新演绎。江益民告诉我们,从目前北京的茶叶市场来分析,没有基地肯定是形成不了气候的,2004年,他已开始在歙县北岸投资建设徽源茶厂和徽源基地,现在厂房已基本建成,并在北岸镇高山村建立无公害贡菊基地5000亩和黄山毛峰基地5000亩,整个投资在800万元左右。
据江益民估计,北京的茶叶产业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而马连道一处就占有一半以上。安徽人在北京开有50家茶庄,销售额达1.5亿元,其中黄山市占了40家,歙县占了30家,五分天下有其三。但由于北京人喝茶的习惯口感偏浓,传统以花茶、乌龙茶为主,所以在北京的歙县茶商1亿元的销售额中估计有70%是外地茶与黄山贡菊,黄山茶所占的比例实在是不算多,与当年徽茶称雄京城相比更是相形见绌,重振徽茶在京雄风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们在为在京的歙县茶商的不凡表现所感动的同时,也期望着他们的更强更大。也许用不了多久,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更有一位乃至数位脱颖而出,成为徽茶在京的领军人物,让徽茶香满北京,让徽茶的旗帜在首都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