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鉴识—瓷器鉴赏
发布时间 2011-11-17 浏览 52630 次
又如翡翠般珠光内蕴;半透明釉则像新疆和田青黄玉,温润可人。

  新仿青瓷的釉面要么光亮外浮,俗称贼光,要么失透无辉无宝光,俗称死釉。20倍放大镜下开片不自然,或无散在性露珠般清亮的气泡,或气泡小而密集不清爽。

  水车窑虽为青瓷,但青绿不尽相同,色阶比较丰富,如观南方四季变幻之山林草木。有湖水绿、豆瓣绿、艾色、翠绿、黄绿、青白等颜色。黄褐色少见。就釉色而言,一点也不逊于越窑秘色瓷。五代至宋初釉色则向青白色过渡,已初现北宋青白瓷的端倪。

  三、把握胎坯。

  五代之前水车窑青瓷的坯胎多粗拙随意,胎体厚重坚硬,胎坯颜色灰青,或如青砖色、青黑色,很像后世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五代至宋初,胎体稍较唐代时轻巧,胎坯颜色亦从灰青色转变为灰白色,已显露胎体向白色瓷胎进化的迹象。尤其是宋初的青瓷卧足盘、粉盒等器皿,胎薄体轻、精致秀巧,其制坯成型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水车窑古陶瓷的胎骨非常干爽,老气,新仿的瓷胎外观上多显得湿润、稚嫩,水车窑坚硬的灰青色瓷胎目前尚难以模仿到位。

  四、把握特殊工艺。

  不同朝代、不同区域、不同的工匠群体无不打下各自的烙印,形成各自的风格。同是唐代、五代的青瓷,水车窑与越窑和潮州窑在制作工艺的某个环节会呈现出不同之处:

  1.器底刮削工艺。唐代水车窑罐、壶、瓶的器底多为无釉平底或饼足底,胎体外露,容易观察刮削工艺留下的痕迹,似采用竹片刮胎,且仅行一次工序,故器底多留下不整齐的帘格式刮线痕,越窑、潮州窑多无此痕迹。江西洪州窑则有抛物线刮削痕(推测为弓式铁线或牛筋线拉削工具所致)。水车窑五代宋初瓷品的器底刮削工艺已有改进,此特征不复存在,并逐渐向浅圈足和施满釉的工艺进化。

  2.垫烧工艺。大约从中唐至宋初,水车窑的盘、碗、碟、盏的制作工序均采用先施满釉,后在器底等边三角点位置擦去小块釉汁,再在擦去釉汁的部位垫以陶粒,匣钵装烧。成品器底的三个垫痕十分明显,这是由我国著名的古陶瓷学专家冯先铭先生发现和考证出的重要特征,也是水车窑区别于全国各地窑口产品最独特之处。但应该提醒注意的是,水车窑的罐、壶、瓶、炉等器底无垫烧痕,若有,可立判非水车窑之器。

  水车窑除宋初产品有小部分简单纹饰外,余皆清一色素面青瓷,毫无纹饰。且器物厚重,有口沿薄器底厚之特点,掂之坠手感特别强(个别薄胎产品除外)。唐代水车窑瓷品严格来说属半瓷,比真正意义的高温烧成瓷器尚有距离,但比之陶器其烧成温度又要高,约在1000至1200摄氏度之间,因此用手指叩之声音沉闷中带有轻微金石声。五代至宋初烧成火度明显提高,多数产品胎体坚致,叩之发声沉稳、清亮。


梅县水车窑青瓷—瓜瓣形罐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