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来看,作假画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要显示自己非凡的艺术才华;二、谋高利;三是二者兼而有之;四、出于无奈。这样的例子也有,最典型的就是康熙时期有一位大收藏家叫高士奇,他当时手里收藏了一幅五代杨凝式书写的《韭花帖》,康熙爱字,就发话要他把这幅字送到宫里。而高士奇收藏字画痴迷到连生命都不顾的程度,岂肯将杨氏的墨宝进贡,结果就仿造了一幅假的献给了皇上。好在皇上没眼力,给高氏蒙混过了关。但高士奇干的是把命都搭进去的勾当。那件假的墨迹现在被收藏在江苏的一个博物馆里。
我们搞收藏,讲的就是一个"真",讲真就要知道什么是假,"真"是在与假的比较中鉴别确立的。
第二要讲精。收真品,还要注意收精品。艺术家们的作品,不能说件件都是精品。对历史上大艺术家作品进行排比考察,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有百分之三十是精品,那这位艺术家就很了不得,所以精品不可能太多,收真品且要收精品就显得特别重要。所谓精,是根据不同人的修养、审美、阅历结合起来审定的,这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精。大致来说,不草率、有精神,笔墨精到,气韵生动,高出寻常,感人肺腑,这样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精品。
李可染先生画每一幅画都是一丝不苟,力求完美。他画画总是反复推敲,就是朋友让他画几笔,这几笔也是认认真真地画。所以他的画有繁间之别,少高下之分,譬如这张画重三斤金,那幅画重二两金,三斤也好,二两也好,其中的含金量都是24K的纯金。可谓是每作必求精到。而有些画家的画,可能这张精心制作,是24K金,另外一张应酬之作,就只是12K金,甚至大跌水平,正因为如此,可染先生留下来的画不到一千幅,在当代画家中,他的画是留存下来最少的。相对来讲他的作品价格比较高,也更具保值增值的潜质。
第三要讲新。这个新是讲作品要保持纸白版新,要完整无缺,不脏、不灰、不霉。那种折裂的、残缺的,都属于不新的范畴,对古旧字画,尤其要重视这一点。我们玩收藏,千万别认为新的东西就是假的。黄宾虹先生就曾经出过这样一个差池,国民党时期北京故宫成立了一个鉴定委员会,黄宾虹是书画鉴定委员。当时他看到一张宋徽宗的《听琴图》,像新的一样,就认为这张画是假的,是赝品,而被打入了"另册"。所以国民党离大陆将名贵字画运去台湾的时候,这张画幸免于劫。解放后经过专家的鉴定和考证,认为这件东西是真品。现在成为故宫收藏的国宝之一。所以,单看一张字画的成色是新的就认为是假的则欠全面、辨证。实际上保存好的东西还是有的。如印章,西汉时期的金印和银印就跟昨天做的一样崭新,如果一看印很新,就下结论是假的,那就犯了一个大错误。新也是我们收藏字画很讲究的一个标准。
第四讲"少"。少是指稀罕,物以稀为贵。玩收藏玩到一定程度,就是玩珍品、玩奇品、玩别人没有的,叫人看了心跳的离奇的好东西。
"少"有几个方面。
一是指题材。如文徵明是山水画大家,人物画相对很少。所以,他的人物画就属于少的范围,就特别值得收藏。文徵明是书法大家,他主要写楷书、行书,如果看到一张他的隶书或篆书,那就属于奇品。
二是指技法反常规。我过去谈文徵明和沈周时,讲到"粗文细沈"。文徵明视力非常好,八十几岁还可以写字体很小的非常端正的"蝇头"楷书。文徵明的字画跟他人品是一致的,谨严不苟。所以他留下来的山水画绝大部分都是细笔的,画得非常细密。如果看到一张粗笔的真品画,那么这张画就要比细笔的珍贵。文徵明的老师沈周四十一岁时画过一张《庐山高》非常细腻,而一般地讲,他四十岁以后的画几乎都是粗笔,每一笔都非常硬,非常重,笔笔送到头,很显力度。在沈周的画里很少见到文徵明那样细笔画,如果见到一张细笔真品画,这张画就非常稀贵,一定会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
三是传世作品少。"吴门四家"里,文徵明和唐伯虎两人都是同一年出生(1470年),但是唐伯虎只活了54岁,文徵明活了90岁,唐伯虎过世后,文徵明还有36年漫长的岁月可以创作书画,今天留下来的文徵明的字画比唐伯虎的要多得多。所以同是第一流的大家,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什么在起作用,就是"少"字。一般来讲,一张文徵明的中堂在国外大拍卖行价格卖到40至50万美元。同样一张大小的唐伯虎的中堂,价格就要高出10倍。从书法角度来讲,文徵明的书法功力肯定比唐伯虎好,对后世影响亦大得多。唐的书法很大程度上受了赵孟畹挠跋欤??翘撇?⒌囊蛔衷蛞?任尼缑鞯募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