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在器物上先施一层白釉作为地釉,在白釉上加施一层较薄的含有氧化铜的绿色彩釉,在氧化气氛中高温一次烧成。这类绿釉器物过去一向不太被人们认识,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北方地区的许多窑场都发现了晚唐到北宋时期的所谓“白釉绿彩”器物。其制作方法与上述的工艺流程是一致的,只是大部分器物上的绿彩仅仅作为纹饰在局部地区小面积使用。如发掘磁州窑遗址中,从最早期地层中出土的白釉绿彩香炉(图16)和瓶、罐(图17)等器物,仅在沿面和器腹装饰一些绿色的彩斑。但在陕西铜川耀州窑早期的地层中和湖南长沙窑都发现较多的白釉绿彩瓷器,而且有些器物装饰的绿彩斑面积很大,覆盖了器物表面的大部,这些器物都是高温一次烧成的。由此可见,在白釉上施绿彩一次烧成在工艺上基本不存在问题。至于烧成温度是多少,是否比一般的白釉瓷器要低一些,现在由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数据,我们还不得而知。最好的例证是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外海勿里洞岛打捞出水的唐代黑石号(BatuHitam)沉船中的瓷器,从这条沉船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纪年的瓷器,这条船沉没的年代大致不会晚于这个年代太多。黑石号中出水了6万余件瓷器,其中有数百件北方地区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这些瓷器上多有大面积的绿色彩斑,晕散流淌,覆盖了大部分器表(图18),当器表的绿釉充分多的时候,绿色覆盖了整个器表,就成了绿釉瓷器了(图19)。台湾私人收藏的一件被认为是河南巩义窑产品的绿釉瓶,其上部可以称为绿釉器物,但腹部还可看出绿彩斑的施用方式(图20)。这件器物是繁密的绿彩斑变为绿釉器物的一个很好例证。这类绿釉器物的特点是绿色相对浅淡鲜亮,在三种绿釉器物中色彩最为清丽明艳,但绿色明显存在斑驳不匀的现象,而且总体上也有较稀薄的特征。目前这类绿釉器物主要发现在晚唐时期,但磁州窑和河南中西部地区一些窑场,如新密西关窑、鹤壁集窑等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在北宋初期曾大为流行,并一直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因此北宋后期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绿釉器物也应是合理的。200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再次大面积发掘了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辽代龙泉务窑址,笔者在辽代晚期地层的出土物中看到了与这件绿釉梅瓶施彩釉方式相同的绿釉瓷片,成为这种绿釉瓷器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的很好例证。以往我们对于定窑是否生产这类绿釉器物并不了解,这件梅瓶由于有可靠的测试数据,可以作为定窑生产这类绿釉瓷器的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