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古珍塑制的人物喜用明亮细腻的红色胎泥,以表现人物庄重、质朴的品性。日、月神像使用的却是灰白胎泥,采用石湾本地的岗砂、陶土,配上东莞运来的瓷土,按一定比例经配方调制而成。这种陶泥粘性很强,比景德镇瓷泥的可塑性大,又能耐高温,因而不仅能塑制浑厚古朴的粗大器皿,还能塑出精细雅致、生动传神的人物,甚至能塑出复杂的衣物皱褶或迎风飞舞的裙裾飘带。
与其他瓦脊人物所不同的是,一般的瓦脊人物面部不施釉,以便精细刻画人物的神态情感。日神月神的面部和手部则是在细腻的灰白胎上施了一层白釉,使人物肌肤显得白皙、光滑、亮泽。由于陶塑瓦脊高踞于屋顶之上,以蓝色的天空为背景,为使观者远距离观望的视觉舒服,因此所施釉色以深沉稳重的蓝、绿、褐黄色为主,而较少使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日月神釉色处理也遵循这一原则,以蓝、绿、褐黄三色为主调,白、黄、浅褐黄色为辅,这些单调的釉色经作者巧妙地组合搭配,呈现出既绚丽缤纷,又和谐雅致的效果,显示出作者对色彩运用的深厚功力。
盘古开天、日月创世,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就是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五运历年记》亦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神是盘古氏的双眼所化,左眼化日神,右眼化月神,从而形成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关于日月神的神话传说,除家喻户晓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故事外,民间故事《桃花女与周公斗法》也很有趣,他们的形象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在建筑物的陶塑瓦脊上也如此。
民间对信仰神的崇拜也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供奉、祭祀、祈愿等活动外,在庙宇祠堂的屋脊上置放日神、月神像,反映了人们望其能日夜庇护、助镇庙宇的心愿。因此,清代中晚期,在岭南庙宇、祠堂等古建筑物的屋脊上,常能见到这类独具特色的陶塑作品。
石湾陶与云南彩陶有很多不同之处,以后将会将此二种陶器做比较。在世博会陶瓷馆,笔者看到世博会纪念品中有云南彩陶作品,喜爱陶器的朋友不妨去转转,有很多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