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出不穷
洛阳市即将掀起“红盖头”的8家民营博物馆,分别是石文化博物馆、围棋博物馆、碑志拓片博物馆、驿站文化博物馆、唐三彩工艺博物馆、三彩艺术博物馆、洛阳爱心书法艺术博物馆、牡丹瓷博物馆。
古都洛阳文化底蕴厚重,地下、民间文物相当丰富,和西安、北京并称全国三大古玩市场,当地拥有庞大的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群体。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的创办者刘建军,收藏的历朝历代碑志拓片合计约有400万字,其藏品受到书法、收藏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的关注;爱心书法艺术博物馆的创办者刘毓国,收藏了1300多幅全国当代知名书法家的作品,有人曾多次出巨资收购,他都婉言谢绝……
洛阳民间人士兴办博物馆的积极性正一路走高,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王献本介绍说,除了这8家民营博物馆计划在明年元旦和4月份牡丹文化节期间陆续开放之外,还有十多位收藏家正在酝酿申办民间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我省各地的民间博物馆层出不穷。据文物部门了解,全省的民间博物馆达数百家之多,而全省的国有博物馆数量为100多家。
平顶山郏县已建成开放了知青博物馆、广阔天地博物馆两家民间博物馆,眼下,当地堂街镇李和庄村农民杨西阳又在筹建一座占地10亩的古石雕博物馆。
石脸盆、石浴盆、石凳、石桌、石佛、石柱、石狮、石炉、石门柱……走进陈列着4000多件石雕的初露雏形的博物馆,记者仿佛“穿越”到了石器时代,不禁被石雕艺术的魅力深深地打动了。
现年46岁的杨西阳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博物馆中展出的,还不到他藏品的一半。杨西阳自幼喜爱石雕艺术,年轻时经商有了些积蓄后,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留心收集古石雕,逐渐成了行家里手。当他的藏品达到上万件,家里实在容纳不下时,看到有实力的收藏家纷纷开办私人博物馆,他自然也产生了开办一个石雕博物馆的计划,很快就付诸行动。
出于将个人的收藏品与大众共同分享,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的想法,当一些民间收藏家的收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开始创办私人博物馆。
许昌学院美术讲师安廷瑞酷爱古陶瓷,他采集、研究古瓷片标本已有25年,收藏的各类瓷片达两万多片。1997年,安廷瑞腾出家里的两厅一室和阳台,将收藏品进行刷洗、归类,按不同的时代、窑口和品种上架陈列,开办了一个民间瓷片博物馆。
与安廷瑞老人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太康县马头镇吴振岗村民间艺人吴培中擅长纸扎和布扎人物造型、艺术剪纸、泥塑、绘画、传统年画、布袋木偶戏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了让后人了解民俗,展示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他将自己制作的特色艺术品摆放在家里,因陋就简地建了一个家庭民俗博物馆,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
异彩纷呈
民间博物馆收藏着大量价值不菲的文物,有的文物还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空白,已成为文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市民王潼玲是位围棋收藏爱好者,20多年来,她收藏了近百种棋子,大小型号有十多种,有石头、玉、玛瑙、贝壳、陶瓷等多种材质,最大的棋子直径2.5厘米,最小的仅有0.6厘米。
以前,王潼玲将收藏的围棋放在保险柜中,闲暇时取出玩赏,自得其乐。今年8月,王潼玲突然想到如果建一所围棋博物馆,“自己的收藏也就更有意义了”。王潼玲的想法得到广泛认同,她的围棋博物馆即将揭幕,馆里的很多“宝贝”别具一格,是当地国有博物馆也没有的。
洛阳市已有18座国有博物馆,而正在筹建中的8家民间博物馆拥有涉及洛阳瓷文化、围棋文化、书法艺术、古代驿站文化、碑志石刻等不同门类的藏品,展出的文物艺术品弥补了国有博物馆在某些领域的不足。人们来到这些博物馆,可以赏玩奇石,欣赏书法,品味驿站饮食文化,还能动手制作拓片,近距离观赏唐三彩的工艺流程等,因此,国有的洛阳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认为,民营博物馆为民间文物提供了一个展示窗口,是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
令人称道的是,2008年9月,荥阳市城关乡梅园村农民陈景顺建成了一座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古瓷标本陈列馆,陈列着他收集到的从仰韶文化时期一直到清代的藏品,年代涵盖达3000年之久,被业界认为是全省最大的民间陶瓷博物馆,为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研究平台。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陈景顺当上了村里的拖拉机手,一次拉货路过钧瓷的故乡禹州,从而“一见钟情”地喜欢上了古瓷。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认真研读收藏类书籍,四处找专家请教,大量收藏瓷片。经过多年自学,只上过中学的陈景顺逐渐成为文博专家,不但当选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省收藏协会陶瓷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还被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节目特聘为鉴宝专家。
30多年来,陈景顺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全省30多个窑口,对全省古窑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在实地考察中收集到古瓷标本数万件,品种、造型达数百种,基本上代表了各窑口的主要品种及特色。他告诉记者:“全省各个时期的陶瓷都能在我这里找到影子,我这儿的陶瓷几乎见证了我国历史上陶瓷发展的各个阶段!”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大省”,全省的收藏爱好者群体已发展到上百万人,占全国民间收藏总人数的1/10。据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刘太印介绍,我省的民间博物馆虽然起步较晚,但数量已在全国名列前茅,有的博物馆还享誉全国,像李广岭的奇石博物馆、王金平的徽章博物馆均创下了全国之最,陈景顺的瓷片博物馆、方修清的烟标收藏馆也名扬全国。
发展困局
博物馆的突出特点就是非营利性、公益性,民间博物馆也不例外。
2004年年末,郏县广阔天地乡大李庄村民营企业家陈新献投资上百万元兴办了一座面积9300平方米的“广阔天地博物馆”,陈列了纺车、织布机、水车、风车、花轿、牛车等文物300多件,还有铁匠铺、油坊、染坊等模型,用文字、实物多角度生动地展示了中原民情风俗场景与农耕文化。
陈新献创办民间博物馆,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乡烟草站提供空闲的老房子给他免费使用,文物部门向全县征集古代农具免费提供给他进行展览。思前想后,陈新献觉得投入20万元就足够开销了,但一番运作下来,他竟然花费了上百万巨资,后期运转需要的投资也是难以预计。
开业后,博物馆热闹了一段时间后就冷清下来。虽然只收10元钱的门票,但经营一年下来,收入少得让陈新献夫妇觉得“还不如在家种菜”。万般无奈之下,陈新献在县电视台打出广告,欲将博物馆承包或转让出去,或者寻求出资合作者,却是应者寥寥。
出此下策,陈新献其实是在“忍痛割爱”,据他了解,他的博物馆是全省首家农民创办的展示农村百年生产生活用品的博物馆,藏品很有价值,升值空间很大。可是博物馆的状况,却让陈新献感觉“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和陈新献一样,创办之初,很多民间博物馆馆主曾经寄希望于收门票“以馆养馆”。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博物馆创办后并非就一劳永逸了,后期还要拿出数以万计的资金,用来进行场馆的翻修、藏品的维护,难以预料的运转资金投入让他们难以招架。
毋庸讳言,很多国有博物馆也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运行经费匮乏更是困扰着私人博物馆持续前行的最大难题。
开办博物馆就是为了让人参观,没人来博物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收入,更是让很多博物馆馆主感觉压力极大。“当初觉得开馆后收点门票钱至少可以保本,还能微薄赢利,没想到除了旅游季节有些游客来看看,平时很少有人来参观,卖门票的钱连水电费都不够!”一位不愿具名的民间博物馆馆主向记者抱怨说,有些颇具规模的私人博物馆就是被后续资金拖垮的。
按照国家文化部出台的博物馆申办办法,博物馆须经过审批才能开馆,每年的开放时间不能低于200天。记者了解到,我省很多民间博物馆都没有合法的身份,只能勉强支撑着。近年来公办博物馆纷纷免费,多数民间博物馆虽然也免费开放,但由于只有馆主及其家里的一两个人兼顾照看着,平时都是锁着门,如果有人来参观,只能先预约时间才会开门。
“民间的博物馆缺乏国家的资金支持,运转比较困难,收藏的文物只能用来自娱自乐。”鹤壁一家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馆主无奈地说,我省的民间博物馆多是家庭类博物馆,比较简陋,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博物馆人才,在宣传、管理、技术上都与公办博物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民间博物馆开办后难以为继,很难发挥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功能。
运作之道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建设文化强省,仍需创办更多的民间博物馆。
私人创建博物馆需要持续的投资,采访中,很多民间博物馆馆主都表示“差钱”,只有少数挂靠企业的博物馆,因为有企业的资金支持,还能维持正常运作。洛阳市很快将同公众见面的8家博物馆有个共性,它们的主人都是热衷收藏的民营企业家。与此类似,河南炎黄明清家具博物馆、西峡恐龙博物馆、郑州天成文物陈列馆、安阳殷商博物馆等民间博物馆,都有企业的资金投入作后盾。
洛阳龙门博物馆的馆主王迪也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他透露,龙门博物馆的投入是个天文数字,仅修建博物馆新楼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不过,王迪并不看好民间博物馆挂靠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能否长久也很难说。
王迪认为,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关键是走专业化之路,一些民间博物馆没有明确的收藏主题,遇到什么就收藏什么,成了“大杂烩”。只有形成特色和亮点,打出品牌,才能增加吸引力,获得大众的青睐和资金支持。他的龙门博物馆以专门收集龙门文物为主题,坚持走专业化的收藏之道,与河南博物院联办了多次特色鲜明的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困扰民间博物馆发展的种种难题,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去年,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提出民办博物馆是具有文化普及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推广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形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政府资助机制,采取纳入当地旅游线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民办博物馆在创办、开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为民办博物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民间博物馆在我国是个新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王迪看来,真正能扶持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是政策,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个人的努力,民间博物馆一定能跨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