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清代石湾陶虎皮斑釉花瓶,高20厘米。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虎皮斑釉,黄、黑、绿素三彩色,是石湾陶仿景德镇素三彩窑变釉的品种,色彩搭配协调,应为清中期的作品。
6.清末石湾陶素胎螃蟹篓,高13厘米。活似一个真实的竹篓,编织的竹条纹饰纹丝可见,两只红、绿螃蟹趴在篓耳系的两边,整体感觉逼真、生动,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石湾陶高超艺术所在。
7.民国石湾陶红釉加彩松鹰纹瓶,高43.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8.8厘米。盘口,直颈,长筒形身,一边画松树老鹰,另一边书七言诗“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辛酉(1921年)中秋节二日,广州市裕华公司作,少秩笔。”圈足内盖圆形“广州市裕华制”楷书印,“裕华”为民国时黄祥华在广州开设的陶瓷店,“少秩”是制陶和绘画艺人。裕华公司当时聘请陈渭岩、潘玉书、廖坚及刘全星等陶塑名家,以制作大型花瓶、花盆等日常用品弛名。
8.清代石湾陶蓝釉药酒大壶,高60厘米。唇口,粗颈,丰肩,双系,短流,平底,半釉,似蓝宝石般的蓝釉,釉色莹亮。是冠以“少林寺”药酒名义在石湾定做的跌打药酒壶,药酒壶之大,可供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使用。胎体厚重,才经得起药酒长期的浸泡,使药效更佳。壶腹部中间刻着清楚的文字“桥康斋少林寺跌打还魂药酒”。
二、人物仙佛类鉴赏
仙、佛、人物,是石湾陶器中最常见、最重要、作品最多的品种。从明清到民国甚至建国后一直到现在的石湾陶,仙佛人物都是石湾陶器制作的重头戏。明代以佛像、观音、土地公和佛道崇拜的偶像为主,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明了。清代工艺明显精致,品种要丰富的多,有各种历史英雄人物、小说戏剧人物、宗教、仙佛罗汉、神话传说人物等,特别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题材,有渔、樵、耕、读等作品。十分生动形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收藏品,为石湾陶器开辟了广阔天地。代表作品有:
9.明代石湾陶白釉观音像,高21厘米。观音盘腿而坐,双手捧经书,目光低视看书。观音通体满施白釉,为明代中期石湾陶制作特点。石湾陶器在明代制作人物的特点是,脸面有釉,而且施釉不够均匀,而且凸出部位隐约可看出胎色。这件观音像具有比较典型的明代石湾陶人物特点。
10.民国石湾陶孩童持蛤立像,高
58厘米。孩童持蛤立于石台上,上穿肚兜,下着长腿宽裤,腰系一宽布腰带拖至膝部,脚穿布鞋,头留一桃形发,盖于脑门上,光头赤膀,左手持蛤,右手伸出拇指,喜笑颜开,活泼可爱,表现出一孩儿捡到一大蛤时的喜悦。立座左方留一长方空白,上书“广州石湾陈渭岩塑”楷书款。陈渭岩为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陶塑名家,号养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又名惠南。偷师于黄炳,善作人物和动物。曾偕艺徒潘玉书应邀去江西景德镇交流雕塑技术,仿景德镇瓷塑作法,用瓷土塑造一批作品,目前这批作品的价格十分昂贵,为收藏家炒作石湾陶器的热点。
11.晚清石湾陶仿哥釉读书人,高11厘米。一书生身着白色宽袖长衣,坐在地上,右埋手,左手持书,两眼认真看着书,形象逼真。石湾陶善于塑造小型人物,观察社会生活细致,善作小件人物,颇能抓住人物的典型个性,把精神动态刻划得入木三分。这是石湾名家刘佐潮的得意之作,刘佐潮是清代末年至民国早期的石湾制陶名家,擅长人物的制作,而且善仿宋代哥窑釉,不管白釉还是蓝釉都有仿哥窑的开片。
12.清末石湾陶背诵课文人物坐像,高17厘米。作品反映了过去学生读书的刻苦样子,一瘦弱男学生,赤裸着上身,露出骨瘦如柴的身躯,坐在土坡上,手捧着书本,抬头、张嘴、高声背诵课文,可以想象当时社会学生刻苦读
书的艰苦生活环境,作品真实生动。
13.民国石湾陶李白醉酒卧像,长9.5厘米。李白身着长衣,扶坛醉卧在地上,埋双手,伸出一脚,衣施白釉,有小开片。李白两眼微合,枕手依坛而睡,甚安祥。作品虽很简练,作者亦能抓住人物醉酒之后入睡的安祥神态,颇传神。座盖方印“霍厚制造”,霍厚名霍小厚,民国年间人,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有“太白醉酒”、“刘伶醉酒”、“关羽”等。常用印章有“霍文厚制”、“霍厚记”、“霍厚记造”。
14.清末石湾陶铁拐李坐葫芦,高21.9厘米。白釉葫芦红釉人物衣衫,素胎原色表现裸露皮肤,铁拐李手持芭蕉扇,独坐在葫芦上。据说,铁拐李的葫芦是其法宝,坐在上面犹如乘帆艇,任意逍遥,石湾陶大师利用这一传说,把铁拐李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世博会纪念品中,石湾陶器亦有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