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二)
发布时间 2011-11-27 浏览 49476 次
窑虽有元明青花堆积层,但元青花少且为圆器残件。火葬墓出土的青花罐成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之一。

  云南民窑青花瓷是就地取材和传统工艺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窑址都存在不同时期的青花标本,说明烧造时间长,工艺良莠不一,要从胎、釉、青花粗细、色泽来区别时代,颇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困难。而造型和纹饰随时代的变更而富于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及相应的艺术手法、韵味、情趣。若将云南不同地区窑址、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结合有地层、墓志、买地券共出的器物,按形制、纹饰题材归类排比分析,对元青花瓷的断代及特征辨识会取得帮助作用。

  元晚期是云南青花的创烧阶段,在短短10多年里,其产量有限。瓷胎沿袭青釉瓷原生瓷土“一元配方”,烧成温度1250℃,由于瓷土含铁量高、铝低,呈色灰青,胎厚重粗糙。罐、瓶由不同部位拼接而成,口、底径小,腹径大。因器足小,足墙直,挖底不平,盘多菱口折沿、折腰。采用石炭釉,色青或内黄,裂纹,外壁施釉不及胫或底,罐肩部和内壁有的不施釉。圆器内心外周有支钉凹痕无釉。青花为原生钴土矿,色黑或黑灰为主,黑蓝少,用笔粗放、拙朴、简单。题材以绘缠枝牡丹、缠枝莲花、一束莲、折枝莲花为主,兼有松、竹、梅、鱼藻、双狮戏球等。辅纹为弦纹、卷草纹、蕉叶纹、如意纹、莲瓣纹等。布局繁简不一,地区性比较突出。元末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吸收内地青花形制纹样,使烧造工艺技巧有所提高,无论造型、纹饰布局都趋于成熟。因此官府也定制青花瓷器,来满足官府使用。

  云南元青花以青釉下钴料彩绘为主,但是在元青花器中出现了钴蓝地刻划白花,贴印花青花、印花青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技法吸收同期泥质灰陶、釉陶、青瓷的许多特点,可分为5类:

  Ⅰ类:钴蓝地刻划白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狮纽荷叶形盖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罐,或粘接在圆形镂空梯形座上(图1),造型硕大,通高58厘米,肩腹交接处突出,器身上下小,中间大,釉不及底边。盖、肩、腹刻划三层缠枝莲花,缠枝和莲花划纹,线条细劲流畅,叶纹肥大刻凹,腹下莲瓣纹,边纹弦纹或卷草纹相间,纹饰布满全身,气势宏大,蓝白色差衬托出很强的立体感。狮钮荷叶形盖、镂空座在云南元代火葬墓出土的陶、青瓷罐中并不泛见,划缠枝莲花、莲瓣纹,在建水窑元代青釉碗已广泛采用。

  Ⅱ类:印贴花青花,出于江川(图2)。斗笠形盖敛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5厘米,口、底径小,11.5~12厘米。烧造粗率,胎厚重。螺丝钮由泥条盘成,似简化的多檐形塔,盖上青釉,无饰,肩、胫无釉。肩上朱书十二甲子,下对应印贴十二生肖图像,腹部先印牡丹花纹,后又印贴4个圆形花朵,分成4组,以钴蓝料满涂十二生肖图像、花朵,枝干叶纹钴料粗画,形成折枝花,钴料凝聚呈铁褐色。印贴花在南诏兴起,大理国釉陶、青瓷延续并易为印贴人物。元代陶罐上流行朱书十二甲子刻划图像,十二生肖和图像象征佛教十二辰神,以证明死者为佛教使,灵魂能升入佛界。青釉罐上采用印纹、印贴、青花三种装饰技法组成纹饰于一件器物上,尚属罕见。

  Ⅲ类:印花青花瓷器,出于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在二层青釉印、划花、青花堆积中发现。形制、印花是延续下层青釉印莲花折沿盘,印莲留白,青花彩绘枝干叶纹,组成一束莲花纹,开启上层洪武菱口折沿钴蓝地白莲瓣内心绘青花一束莲盘的烧造。从地层上印花青花一束莲残盘(图10)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期装饰特点。

  Ⅳ类: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罐,(图3、4)高35~44厘米,口、底径小,10~12厘米,肩下部都有一周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敛口罐肩上无釉,腹部分上下两层彩绘:上层缠枝花卉,用笔用色不均;下层缠枝牡丹,单个花瓣只勾不填,枝短细,两侧开叉大叶、小叶、嫩芽作仰覆、转折、穿插变化。肩无釉,腹部草绘缠枝牡丹、花心旋纹、花瓣点纹,淡色细枝上以浓色绘葫芦形叶和花叶,胫部作独立形莲瓣。另一种为短颈留白,施满釉。肩上青花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腹上勾填缠枝莲花,花心鸡心形,叶纹实色向两侧延伸,胫部旋纹变形莲瓣。这类罐的肩下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是延袭大理国灰陶罐上的装饰纹样,到元代时,陶、青釉罐相对减少层次,不像前期从盖到身密布多道附加带状荷叶边纹,罐的形制保持元之风尚,以青釉饼足荷叶形盘、平底弧形碗为盖,内有子口。

  Ⅴ类:青釉青花是元末以后的主流,延续时间长,数量增多,分布昆明、建水、禄丰、元江、大理等地。以罐为多,少数瓶、盘、高足杯。烧造工艺进入成熟期,造型规整,内外施釉,罐、瓶内壁釉不够平整,底无釉,釉有深浅,青花黑灰和黑蓝,用笔奔放流畅,层次清晰。

  青花罐缺盖居多,个别为狮狃荷叶形盖,绘缠枝莲花或菊花、蕉叶纹或如意纹(图5、6、7),罐的口、底径增大,腹部突出,器身矮胖,也有腹部不突出,一般高在40厘米左右,短直颈或口唇微外卷,无纹饰。肩部题材多样,缠枝莲花、缠枝蕃莲,花心圆形和喇叭花状,实色彩绘或勾填花瓣微露白边,细枝上大葫芦形叶,或大云肩内画松、竹、梅,或双勾大小莲瓣相间,大莲瓣上细笔双勾如意纹,或鱼藻纹,或双狮绣球等。腹部主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覆莲,花心石榴花蕊状或勾填鸡心形,花瓣写意,花瓣之间微露一线白地,淡色细枝流畅婉转,浓色大叶用笔奔放,丰满开叉略显白茎,叶尖伸入卷草纹之上。肩腹之间配上一周卷草纹。胫部靥形莲瓣,层次清晰。禄丰黑井双狮戏球罐与“大元宣光九年”圆形墓志同出。

  历史纪年宣光年号只有8年,由于战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多用了一年。另还收集“至正二十六年”、“大元宣光七年”圆形墓志,但葬具已散失。宣光后改元天元(1378-1388年),为云南元果王统治。天元三年正值洪武十四年(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统军三十万讨平北元果王。可以说云南在天元年间处于元明交错期,青花已受到明初影响,时代相当元末明初。

  梅瓶和玉壶春瓶出于大理和建水(图8)。景泰《云南通志》载:“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与“白”相通,瓶也是葬具。梅瓶呈小口短颈,宽肩往下内收,小平底,身修长,青花简朴,肩上三角形实茎蕉叶纹。玉壶春瓶呈撇口细长颈,圆腹,小圈足,瓶身线条柔和匀称。内口沿青花如意纹,外壁由实茎蕉叶纹、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一束莲或折枝莲花、双勾覆朵莲,组成多层次纹样布满全器。

  青花盘主要出于建水窑及其附近火葬墓(图9),为敞口或菱口、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盘心青花楷书“元”字,外圈青料宽带。内壁绘梅花数朵,内心大朵梅花。禄丰县出竹节形高足小杯,外壁以梅花装点,高足上绘莲瓣纹,内口沿回纹,杯心水纹涟漪,侧立松后。这些青花瓶、盘、高足杯的时代与青花罐相当。

  云南元青花是在元代陶、青瓷的造型、纹饰的基础上,以钴蓝为地或略加涂染、彩绘为特征。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技法组成一束莲,印贴花和青花组成折枝花到明初已不复见。而印花和青花到明代已发生了变化,即印花和青花分别表现在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或者在印花上彩绘。钴蓝地刻划白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和青花,则延续到明早期,但随时代的变更,形制和纹样也不相同,如罐上荷叶形盖和腹径缩小,盖边起伏度小,有的呈圆口盖,颈增高卷唇划回纹,缠枝莲花简率,镂空座演变成圆形阶梯座。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锐化为齿纹,青花布局不一。青釉青花到元末已居主导地位,景德镇青花造型、纹样融入其中,显现时代共性,但原料、加工程序、烧造工艺、绘画技巧有别于景德镇民窑青花,具有地方特征。云南元青花产生于不同地区,烧造时间有早晚,早的可到至正晚期,晚到元末明初。

  四、元青花的工艺价值

  云南元青花尽管烧造的时间不长,毕竟它开创了云南青花延续烧制三百余年的历史,功不可没。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的艺术发展过程,为明青花的浮现奠定了基础。

  云南元青花是实用和技艺的结合体,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的艺术。在烧造工艺上虽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它拥有少数民族的本色:纯真、自然、原始、深沉的品质。它记录着云南各民族历史,传播着民族文化,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陶瓷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010世博会纪念礼品中,亦有少量仿元青花的作品,得到各地瓷器爱好者的青睐。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