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湿害,以其造成茶园土壤过湿的不同成因,可分为集水型、难透水型和地下水型三种。
(1)集水型湿害茶园
分布在丘陵山区的坡脚注地,或在两山出口处低洼平台上的茶园,因该处土层下常有不透水的岩层,加上地形关系,常常上方雨水沿着坡面径流或潜水暗流汇集,不易排除,如果水流前进的方向再受到阻挡(如路基、水稻田等),则滞水聚积,使茶园土壤水位升高,最易产生茶树湿害。
这类茶园的改造措施,主要是在茶园上坡开挖横截水沟,以拦断由上坡下来的径流与潜水。同时还应在茶园最下方低处,开设明渠或暗沟排水,降低茶园土壤水位。
(2)不透水型湿害茶园
我国茶区,尤其是在红黄壤地带的茶园,在土层下都有一层不易透水的塥层存在,这种硬塥层有粘土层、铁锰结核层、死僵土及母岩等,如果此塥层位置高,耕作层浅,又出现在平坦地或蝶形洼地,一到雨季时,雨水无法向深层渗透,地表流速小,大量雨水就会储积,造成茶树湿害。在开辟新茶园时,为求得茶园集中成片,常把池塘或局部低凹处水田,未经破除犁底层和积水胶结层,就挑加客土填平作茶园,嗣后往往形成局部积水成害。这类茶园,由于经常积水,土壤结构恶化,根系层浅,茶树生长衰弱,一遇干旱季节,水分蒸发快,土壤板结,茶树也最易遭受旱害。
改造不透水型湿害茶园,首先要破福深耕,挑培客土,改良土壤,同时开设暗沟(或明沟)排除潴水。暗沟一般开在1米左右土层以下,底部用块石砌成桥洞形排水孔,上面再放碎石或砂石,然后填土。杭州茶叶试验场的经验是,为增加茶园土层排水效果,在靠近暗沟两侧的土壤要开得深些,渐远渐浅,使硬塥层至排水沟处之间,至少应有1/100的坡降,以提高排水效果。对明显的注地渍水茶园,除了破塥深耕、加土改良外,还应围绕茶园开设排水明沟(深1米以上),并与其他排水沟渠连通。
(3)地下水位型湿害茶园
在水塘、河流、水库附近的低地茶园,由于坝身透水或地下水外渗等原因,使低地茶园常年水位较高,土壤底层逐渐形成潜育化,亚铁反应强,加害茶树根系、形成茶树湿害。
对这类茶园的改造,要在水塘、水库等的下侧和茶园的上方开挖横截水沟,切断径流与坝身潜水渗透,降低茶园土壤地下水位。
抗御自然灾害的实践告诉我们,气候,如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作为改造自然斗争之一的抗灾措施,也要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在与灾害性气候作斗争中,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分析间题,找出因果关系,使各项措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那么,天灾是能够战胜的,人们总会在与天灾作斗争的过程中,取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