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技术(二十)
发布时间 2011-12-09 浏览 50508 次
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称之为发育,生长和发育是互相联系而又相互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发育必须要在生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生长便不可能发育,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生长也是发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茶树的个体发育是分阶段和有规律进行的。第一,发育阶段的顺序性。发育的各个阶段是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前一个发育阶段没有完成以前,后一个发育阶段就不能开始。后一个质变就要在前一个质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发育的不可逆性。即阶段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质变,是不能消失和解除的;第三,发育的局限性。阶段发育的质变仅发生在茎顶端生长锥分生组织的细胞中,是分生组织细胞内部的质变。因此,茎上部阶段发育质变的程度总是高于茎下部的。在茎较下部分可能还未通过第一阶段的质变,而茎的较上部分已经在较下部分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或第三阶段发育的质变,这就决定了茶树地上部各个部分在阶段发育上的异质性。茶树茎下部分和各分枝的下部,在形态学上最早形成,从生长年龄来说它们最大,但从阶段发育来说,它们质变的程度最浅,所以就发育年龄来说是幼年的。茶树枝条的上部则相反,形成学上形成最迟,生长年龄最幼,而阶段发育是年老的,质变程却是最深的。茶树地上部分的这种异质性,也可以从开花现象中得到证实,浙江嵊县三界茶场作不同高度的修剪试验,剪去茶树地上部枝条1/4的。当年开花;剪去地上部3/4的,第二年开花;而齐地面台刈的,到第三年才开花。修剪的部位越低,阶段发育年轻的,开花就迟。湖南农学院的台刈修剪试验表明,不同部位所生枝条总的趋势是越接近基部,发育阶段越年轻,萌发生长的新枝就越好,如离地30厘米台刈的当年新梢长度为9.5厘米,而近地面根茎部位抽出的当年新梢就达17.1厘米,两者相差一半以上。这是因为老茶树进行更复壮,台刈掉地上部树冠,使根颈阶段发育年轻的潜伏芽获得了解放大镜,萌发出新枝,重新恢复青春活力,从而使老茶树“返老茶树”“返老还童”。

茶树的根颈部上连树冠,下连根系,是茶树营养的集散枢纽,也是营养物质丰富的部位。茶树根颈部不但在发育阶段上年幼,而且贮藏的营养物质也丰富,所以是茶树更新以后骨干枝形成的主要场所。从茶树的整体生长而言,修剪打破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理平衡,起了加强地上部生长的作用。不经修剪的茶树,一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修剪则打破了这种平衡,通过加强地上部分枝叶的生长才能逐渐恢复这种平衡,同时由于剪去了部分枝叶,根系对地上部养分的供应也相对增加,这样势必促进侧芽和新梢向增同化作用的方向转化,加速侧芽的萌发和新梢的生长,促进树冠更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二年生茶树进行定型修剪深度试验,当离地1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5.9厘米;离地15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4.6厘米;而离地2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10.7厘米,表明随修剪程度加深,阶段发育年龄降低,侧芽萌发后新梢生长也就越旺盛。

茶树修剪后,树冠的旺盛生长,形成更多的同化产物,根系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根系的进一步生长。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试验指出,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对根系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发生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水平距离20~60厘米,垂直距离10~40厘米范围内最为显著,其吸收根分布可超过不修的一倍。由于根系生长的加强,又可进一步吸收更多的无机营养供应地上部枝叶,促进地上枝叶的生长,这样两者互相刺激,互相促进,由平衡到不平衡,周到复始,促进侧芽的不断萌发生长,树冠的不断更新,使茶树始终保持茁壮的生长势。

修剪对改变枝条的碳氮比例,促进营养生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常绿的多年生作茶树的生长开始的,以后逐渐转向发育而开花结实。在茶树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有节律地进行。加强茶树的营养生长,其结果是多收茶叶,而生殖生长产生的是花果,因此栽培茶树要促进营养生长,抑制茶树生殖生长的发展。这与茶树体营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无机营养(氮素)对茶树营养生长有利,有机营养(碳水化合物)也对茶树发育有利,而碳与氮之间,碳的数量过大,开花结实占优势,如氮素多,营养生长占优势,因此在茶树栽培上常用增施氮肥或修剪来调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

茶树嫩叶含氮量较高,老叶含碳量较高,如顶部枝梢长期不剪,枝梢老化,碳水化合物增多,氮素含量下降,碳氮比值大,营养生长衰退,茶果增多,采用修剪,剪去含碳量较多的部位,使新枝代替老枝,是改变茶枝碳氮比的一种方法,通过修剪,茶树的生长点减少,根部吸收的水分养分供应量相对增加,剪去了部分枝条后,新生枝碳氮比值小,从而也就相对加强了地上部的营养生长。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