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说文化--永宣瓷瓶
发布时间 2012-02-01 浏览 56046 次
盒子,危急时刻,打开锦匣,可保你的性命无忧,完了以后,就死了。朱允炆――建文帝登位,老皇上说朱棣不是好人,因此上来以后,先把朱棣,燕王朱棣的燕王的王爵给砍了,削了。燕王早就不服气,这小孩子当皇上,我现在手握重兵,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变,进军南京,打了好几年,最后把南京城给包围了,于是燕王军就冲进去了,朱允炆没办法,突然间想起来了,噢!对了,朱元璋临死之前给我一锦匣,打开以后,告诉我性命无忧。“叭”一打开,眼泪差点儿掉下来,里面搁了三样东西,一个是把剃刀,剃头发、剃胡子的剃刀;第二是件袈裟;第三是张是张度碟,这度碟就是和尚的身份证。看见这个东西,明白了,朱元璋早就知道,我斗不过燕王朱棣,因此上,给我准备好后路了,趁四下无人,把脑袋刮了,穿上袈裟,拿着度碟,皇上改和尚了,从后殿就跑了。朱棣夺取了政权,自称永乐皇帝,就是永乐年间了,他没有抓住建文帝,没有确确实实建文帝死了的证明。后来又听说建文帝成为和尚就跑了,跑到西洋一带了,东南亚一带,因此上就派出了,他贴身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么儿建文帝,杀人灭口,斩草除根。

郑和在永乐年间六下西洋,这建文帝他是没回来,把这苏麻泥青带回来了,当苏麻泥青与中国的制瓷技术一结合。

让我们再回到嘉德春拍的现场,现场的气氛越来越凝重,价位也一点点的在爬升。

180万,而且,到了180万,还没封顶。还是先看看这碗,在永宣瓷器中光这碗就有十几种器型,斗笠碗是典型的永宣器型,而且釉色特典型,听听专家对什么叫典型器物进行分析,做个参照!

文物鉴定专家 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它这个胎相当的白,极白,而且摸起来手感特别特别的细腻,这种感觉只有以后的清代官窑,清三代的官窑,康雍乾官窑才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是康雍乾好的官窑,才有这种感觉,一般的官窑瓷器达不到这种水平。它这种釉子,您看这种釉子,您看着它是白的,实际上它是泛着鸭蛋青的青色。这种颜色是怎么得来的呢,当时烧出来以后,肯定是洁白的,跟咱们现在做出来的东西一样,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数百年的跟外界的接触,它是一种自然的、泛青的这么一种现象。这种东西到现在来讲,仿制,是仿制不出来的。这种跟所谓木器,玩文房杂项所谓那种包一样,是现在做不出来的。然后你看,它这种青花,青花这种蓝里边有黑,所以它既然有黑,它就显示出层次感。而且它有深的地方、有淡的地方、有浓厚的地方,而且这釉子上,你看,它有一种桔皮的感觉,你如果拿手去摸它,它不是很平的,是一种坑坑凹凹的这么一种感觉,很自然的这种缩釉。”

关于桔皮釉,本来是工艺并不完善的一种表现,这跟后来的康、雍、乾三代的瓷器,跟抹了油的那种感觉不一样,显得特糙,可是就因为它糙,它才值钱!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我们一般人审美,就认为工艺水平越高,审美层次就越高,这是一般人的审美。但是作为个性化的审美,它会认为有缺陷的东西,它越有缺陷,它越有它审美的价值。我们翻过来说一种大众可以欣赏的,你比如说服装,我们早期都希望服装都做的,因为早期服装是不规整的,比如针脚都是人工的,针脚有大有小,或者是等等,它有一些工艺上跟不上的,自从缝纫机出现以后,大家又觉得针脚一定要整齐,所以对服装的一般要求,都是非常,要缝制非常精致;那么现在反过来有一种审美,你比如最高级的西装它是手工的,它一定达不到机器要求,但是你比如说有的是明线,它这种审美又返朴归真,又回到了这个原先本质的状态。我觉得永宣瓷器高就高在这儿,它的最原始本质状态不是人为的,是它天生就有的,而这个在后来时候,除作伪的人追求过,没有任何人,在主观意识上追求过这种审美。”

这东西,得品,这碗,颜色好看,视觉得到享受了,用手轻轻一弹,声也好听,听觉也舒服了,用手一摸,触觉也有反应,这么多感觉器官都用上,这不就是享受吗?

  要说到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它有它独特的特点,从纹饰和器形上来讲,它有两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以宫廷御用为主。当时,宣德皇帝本身多才多艺,爱画画、爱玩蛐蛐、逗鸟,因此上对这些个工艺,对这些个青花瓷器,非常喜欢,他经常把自己的创意告诉底下人,应该怎么怎么做。因此上,宫廷当中,被宫廷利用的一些青花瓷器,相当的多,既然给皇上用的,那么无外乎在纹饰上,就是龙纹、凤纹,给皇后用的龙凤的这种图案非常多。再有一个大特点,那就是青花瓷器的器形,多是以一些个外来器形的这个器形为基础、为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瓷器大多是外销的,现在看大盘子、大碗儿,说这大盘子干嘛用的,实际那都是给印度,那时是手抓饭,手抓饭搁到大盘子里边。在南方,小盘儿、小碟儿、小碗儿,特精致,现在呢,在青花瓷器当中,特别是永宣年间,很难看到小的,关键是那时都是外销为主,真正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纹案,图饰,包括这个器形,不是很多,而像这次嘉德上拍的,这件松竹梅纹的青花碗,那就太少见了。松竹梅,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典型的文人所崇拜的“岁寒三君子”,把这“岁寒三君子”,放到这个永宣年间的青花瓷器当中,那恐怕是不多见的。像这么一个珍贵而又珍贵的,一个青花瓷器,它到底能以多少钱成交呢?

210万,一槌定音,这件青花松竹梅纹碗经23个回合终于成交。然而,210万,是不是就是这个碗了真正价值呢!

嘉德瓷器工艺品部商务经理闫东梅“可能比我们预估的要好一些,我们预估可能是比高线要好一些,大概是150万元左右吧,但是现在拍到了210万元。”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卖的这价钱,我认为是个正常价格,甚至还偏低。”

文物鉴定专家 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类似的松竹梅碗,在当年香港86年,在那个时候就卖了374万元港币,所以说国内跟国外稍微有一个差距。”

210万这仅仅是在市场处于低谷,国内与国外存在着价差的前提下的好价钱,距离行情高走,还有相当的空间。

嘉德瓷器工艺品部商务经理闫东梅“近几年来说,可能价位相对于来说,是不会升值太高,但是它是绝对保值的,因为它的品味在那儿,而且是年代比较悠久,而且是明代青花瓷里顶尖的瓷器。但是长时间看的话,肯定有升值的潜力,因为最近几年,大家都在炒青代的瓷器,有的价位很高,老一辈收藏家看重的就是永宣,比较早的明代的收藏家青睐青代的瓷器。我想可能有个十年或多少年,这种永宣好瓷器还是会叫上价的。”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  我觉得它价位还会升,因为前提是什么,就是对永宣瓷器认识,他要有一个过程。一些新的收藏家,要对它有一个过程,认识得需要时间吗。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将来一旦有了科学的办法,对它鉴定,就是它没有了真假这个担心以后,它还是会很值钱的。”

文物鉴定专家 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这种永宣的东西,应该还是非常有收藏价值。为什么说,因为它毕竟东西不多,而且做出来的精品,真的是很精,所以我看它也非常有收藏的潜力,但是具体说什么时候,这个价位回到80年代末期的水平,或者比那个时候更高,也不是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还要看国际市场大趋势,还有这些收藏家的心态。”

中国青花瓷富有东方民族艺术之美,感染力极强,而且这青花瓷器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大创举。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在宋以前,所有绘画的东西,就是瓷器上绘画的东西,它不能进入宫廷,宫廷的审美是摒弃这一方面的,您比如说唐代的长沙窑,很小一支,到了宋代主要是磁州窑,大量的画工,磁州窑都是北方的吗,宋代的五大官窑中,汝官哥钧定这五大名窑中,都不包含绘画内容,它都是以颜色做为表现形式的,跟它国家倡导的政治,就是它一种儒家思想,比较收敛的思想,都比较吻合,他认为凡是带有绘工东西,都过于热闹,不符合它的这种理学观念。”

青花将近线条的粗细疏密来描绘图案,青白相映,幽靓苍翠,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着皆趣同功之妙,给人以恬静舒适,赏心悦目的感受。而这一种文化的品味必然会支撑着这一文化流派延绵更古,承续未来。

这件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最后以二百一十万元人民币落槌成交。成交的结果还令人满意,有的业内人士说,拍得不错,基本上实现了它的价值,也有人认为拍低了,众口难调,不管怎么说,还是实现了其价值,可以说这个成交价格,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同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个碗顺利成交了,而在嘉德其它场次的拍卖会当中,还有很多精品的拍品上拍,其中有一类拍品,这次引起了很多买家的兴趣,那就是扇面儿。说到扇面了,扇面文化在咱们中国,也是流传非常久远,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今天没时间了,在下一期《俗说文化》当中,希望您再次打开我们的《俗说文化》接着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