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和代谢类型发展,形成了茶树不同的生态类型。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炎热地带的,逐渐形成了湿润、强日照性状大叶种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如云南大叶、海南大叶等地方群体;位于温带气候中的,逐渐形成了耐寒、耐旱性状的中叶种和小叶种灌木型茶树,如湖南安化的中叶、浙江淳安的鸠坑种、安徽祁门的槠叶种等;位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亚热带的,逐渐形成了具有喜温、喜湿性状的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如凤凰水仙、乐昌白毛和石古坪乌龙等地方群体。这种变化在人工杂交、引种驯化和选种繁育的情况下,更加剧了茶树的变异和复杂性,以致最终形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茶树资源和品种。出现同源隔离分居现象以后,茶树也各自向着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方向发展,大致沿着3个方向向外传播。一是茶树沿着云贵高原的横断山脉,沿澜沧江、怒江等水系向西南方向,臣口向着低纬度、高湿度的方向演变,茶树逐渐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这类茶树的特点是乔木型,叶长15~20厘米,宽6~8厘米,叶上表皮栅栏组织1层,花瓣5~16片,子房多为3室,有毛或无毛,种子近球形或肾形。二是茶树沿着云贵高原的南北盘江及元江向东及东南方向,即向着受东南季风影响,且又干湿分明的方向演变。其特点是乔木型或小乔木型,叶面角质层较厚,叶上表皮栅栏组织1层,叶背气孔小而疏。三是茶树沿着云贵高原的金沙江、长江水系东北大斜坡,即向着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干燥度增加的方向演变。其特点是灌木型,中叶类,中芽种,树姿较直立,分枝较密,一叶面微隆,叶肉较厚,抗寒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