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风靡中外,其美观价值更具文化特性
发布时间 2012-02-04 浏览 50139 次
包特格尔,不仅制成了紫砂壶陶,而且 在1908年还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的论文。本世纪初,紫砂壶陶曾在巴拿马、伦敦、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 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光彩。

综观紫砂壶茶具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紫砂壶工艺正是沿着上述两条道路在探索和发展。一方面,无数的紫砂壶艺人在制紫砂壶茶具的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比如从金沙寺僧和供春的捏制坯胎、挖空内部成型到时大彬的拍身筒、镶身筒成型法;从前人的入缸烧壶到李茂林的匣钵封闭烧法,这些技术的进步无疑为紫砂壶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实用的基础上,艺人们也在如何使紫砂壶壶更具审美艺术性上孜孜以求。历史上有两个人在紫砂壶壶艺术性上的探索贡献最大,一是时大彬,他摒弃了前人的匠气,突破了供春的大壶范篱而多作小壶,使其更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二是陈曼生,虽然他不是制壶艺人,但作为一位在诗书画印等方面有极高造诣的文人,他是极其熟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他积极参与紫砂壶壶的创作且成果斐然。“曼生十八式”的造型设计和整体上的文人化家居装饰特点,极具美感,无疑在紫砂壶壶历史上是具有突破性的,他的影响绵延至今日。(编辑:刘萌可)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