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产量有限,流传很少,南宋时已“近尤难得”。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目前,传世汝官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汝窑的高超技艺,不仅为宫中禁烧,更由于要求严格,产量有限,为一般人所难得,所以到南宋时,就已“近尤难得。”为了不断满足宋皇室的需求,继汝窑之后,又在北宋京都汴梁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然,大观政和间在京都置窑烧造的官窑器,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技巧,所以北京故宫物院收藏汝窑三足洗与北宋官窑的冲耳足炉,两者釉色极相似,风格也类同。 北宋末年,宋金对峙,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皇南迁至临安后,仍在郊坛下设官窑烧造瓷器,史称南宋官窑,当然,南宋官窑更直接受到北宋官窑的直接影响,其中部分来自北方的制瓷匠师。随着北宋南迁到达临安,制瓷匠师也将原有的汝瓷与北宋官窑的烧造技术带到了南方,加上当地制瓷原料和条件,使南宋官窑更加兴旺发达起来。所以,北宋汝窑、汴京官窑与南宋官窑,不仅一脉相承,而且各有千秋,并有发展与创新。由于汝窑以玛瑙为釉,形成特殊色泽,还以香灰胎满釉裹足支烧,为其它窑所不及,更受到北宋皇宫的偏爱与赞赏,因而汝瓷成为“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得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