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吴觉农更加关心故乡茶业的发展。1961年,吴老偕夫人陈宣昭女士回故乡上虞视察,先后到下管、丰惠、章镇等地茶区了解情况,针对当时出现的毁茶种粮,茶产量不高的情况,提出不少改革的意见。又在上虞茶场与职工们研究如何开展科学实验,并帮助引进毛蟹、福鼎等优良品种。1983年,吴老以80多岁高龄,再次专程来到上虞,并深入到汤浦、章镇等茶区视察,根据当时茶叶销路困难,与县负责同志研究,提出提高质量、发展新茶园等建议。以后上虞成立民间茶叶研究所,他欣然应邀担任名誉所长。他曾对他的学生、我市茶学专家刘祖香说,经营茶叶一定要掌握季节性强、商品性大、技术性高的三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立于有败之地,这确是他一生茶叶事业经验的高度概括。
吴党农关爱故乡茶农生活,有一往事至今嵊州北山老人铭记难忘。据那里的老教育工作者黄家裕回忆,抗战时期,海口封锁,茶叶闭销,茶农经济来源枯竭,嵊州北山区人民饿死者难以数计,有的去逃荒,有的外出求乞,北山区中心小学学生由原来200多人锐减到80多人,学生以番薯、六谷搭伙过日。怎办?重要的一条是要为茶农寻找到茶叶运销的出路。这是他们打听到前几年来嵊州三界办茶改场的吴觉农先生,正任茶叶公司总经理,于是黄以北山中心校校长名义给吴觉农写信,要求火速派员来北山收购茶叶,救茶农于水深火热之中,两次上书,均因战乱交通堵塞等原因,未获音讯,第三次发动全校师生联名写信,终于在1945年10月来了人,来人见到黄家裕就说:“黄校长,今天吴觉农总经理派我来收茶了!”消息传出,山镇沸腾了,茶农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奔走相告,很快山乡各村家喻户晓。茶叶收购点放在谷来顺安茶厂,贴出告示后立即收购。这时一批批面黄饥瘦的茶农肩挑积压多年的珠茶,从四面八方赶来投售,前后共收茶1万多担,缓解了全区三万多茶农燃眉之急,群众称吴觉农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士音”,感谢他把这许多茶农从阎王殿前拉回生还。不久外地流浪的人也回来了,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到1946年北山中心小学学生由80多人又增至150多人,谷来镇小学生由150多人猛增至600多人。吴老救茶农真是“恩德如山”啊!
当1989年10月28日吴觉农逝世时,许多人撰文赋诗缅怀这位中国当代茶圣。我省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敬挽二绝:《茶圣吴觉老先生千古》“劲竹苍松迎岁寒,惊闻茶圣忽归天。多年诲教情难尽,怀念先贤满泪涟。”又一首:“匆匆屏幕谒遗容,不胜悲伤难再逢。昔日万川言犹在,前程迈进振龙宗。”再录二首:
片片绿叶慰先灵 府慧言
春风化雨七十春,育茶育人备辛勤。
留得天涯桃李遍,片片绿叶慰先灵。
当代茶圣吟 戴盟
燕山岁寒天欲雪,传来噩耗亲朋泣。
吴公仙逝已难逢,龙井纵香难下咽。
曾忆汪庄同雅集,音容笑貌今犹昔。
功勋德业将长存,百代千秋永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