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叶锦凤调到县茶科所工作,负责制订了茶科所的规章制度,茶叶生产、科研计划。其间,他带领全所科研人员开展的铁观音高产优质试验、乌龙茶茶树品种园建设、提高乌龙茶初制品质工艺研究、乌龙茶树品种比较试验等7项科技成果先后12次分别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贤銮科技奖。同时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的茶园土壤普查化验、乌龙茶标准综合体制制订、茶叶地理氟化学研究及新肥料试验,均取得新突破。
1982年,为了建茶树品种园,他从各地搜集乌龙茶茶树品种,安溪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一回,听说蓝田乡朝天山发现一株不曾见过的茶树,叶锦凤欣喜若狂,立即动身前往。朝天山是安溪有名的高山,海拔一千多米,山上野草丛生,荆棘密布,时常有毒蛇野兽出没。天还没亮他就开始登山,直到中午才找到人们说的地方,衣服被钩破了,脸上、手上、脚上也划出了一道道血痕。叶锦凤顾不上这些,一心只想快点找到那株茶树。可寻遍了树丛石缝,哪有茶树的影儿?后来才知道茶树已被村民砍掉当柴烧了。叶锦凤当时并没有灰心,他趴在地上仔细地搜寻,终于找到了残存的茶树根。这个劫后余生的新品种被他命名为“朝天山一号”。三年时间里,叶锦凤搜集到了64个乌龙茶茶树品种。在观察园,他开展了茶树品种比较试验,科学地设计出群体栽培与单株栽培比较方法、人工改造树冠与自然生长树冠比较方法,在国内首次建立系统茶树品种比较观察园,为筛选茶树新品种,积累了重要的原始资料,也为茶叶教学及技术培训提供了实验园地。每年,茶校的学生都分批来到茶科所学习,省内外茶叶工作者也慕名来这里观察茶树品种和征集茶树品种苗木。
1990年的一天,叶锦凤忽然觉得左眼看东西模糊起来,到医院检查后,院方要求他住院治疗。那时适逢茶科所建立十周年,叶锦凤正在汇编十周年文集,就把治病的事搁到一边。直到所庆过后,手头的事轻了一些才去治疗。可这时医生却告诉他,病情恶化,视网膜己经发热、变质,左眼将会失明。叶锦凤并没有就此而裹足不前,他用仅能看见的右眼继续他的茶叶研究。通过比较,他精心研制出科旦、早观音、科山、圆叶观音、香仔种等五个风格独特的新品种。其中科旦被评为名茶,早观音被评为优质茶。
在充满汗水的艰辛追求中,叶锦凤在努力搞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不忘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科技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已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并撰写了《乌龙茶树栽培》专著,这些都是他努力耕耘的收获。
1997年底,叶锦凤在工作中累倒了,被诊断为癌症,然而他没有因此而倒下去。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近花甲,已快退休的老人与病魔顽强抗争,他一边治疗,一边带病坚持工作,继续承担科研项目,积极探索创新,在生命的晚期依然执著于自己心爱的茶叶科研事业。近年来,安溪茶种植面积从15万亩扩大到30万亩,茶叶年产量从1万多吨增加到3万多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乌龙茶之乡。这里面饱含着叶锦凤苦心钻研的汗水,满载着他辛勤耕耘的硕果。近几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倍出。根据安溪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建立茶树品种园的基础上,通过茶树生物特性的观察比较和采制质量对比试验,筛选出具有高产、优质且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品种——杏仁茶、凤圆春。积极宣传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全县已有无公害茶园2.2万亩,9家企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他还配合福建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与厦门金达贸易公司开展活性菌有机肥应用于茶树生产试验,并在海峡两岸的学术会上作报告交流,使该菌肥在一些茶区推广应用。
老叶2001年底退休了,原本该歇一歇,可他退而不休,依然钟情他那做了40多年的茶叶科研工作。日前,叶锦凤承担的科研项目“茶叶保鲜技术研究”,即一种以石蜡为保鲜材料的茶叶保鲜新技术试验成功通过茶叶界专家的验收,这项技术花费了老叶600多个日夜的精力。老叶介绍说,“目前国内外均是采用真空贮藏或充氮气贮藏、冷库贮藏等办法来保鲜茶叶,包装袋一旦打开或出了冷藏室就无法再保鲜了。而这项保鲜新技术,通过精坯压缩—烘焙—包装—蜡密封,使茶叶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离,避免了环境温度升高对茶叶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