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赏“鸣弦泉”这一幅(图1)。现实中的鸣弦泉,在黄山南部的石崖醉石之上,有一巨石横卧,石崖是外实内空,左端略圆,状如古琴。石崖受泉水冲击,发出音响,宛若古琴之声,故将此泉名之曰“鸣弦”。明人许志古《鸣弦泉》诗云:“有石横卧如横琴,瀑泉激石弹清音。我携焦尾写其调,一曲未终风满林。”梅清的画面上,既有“瀑泉”飞流,又有峰顶堪称“神品”的曲折虬松。一老者脚临悬崖,手扶古松,既在听琴,又在观泉。画面的左上方,有梅清作画后的自题语,云:“鸣弦泉有石梁横其前,泉淙淙依稀丝竹,实奇观也。”落款处署“瞿山”,下钤“瞿山梅清”和“渊公”两印。画的最下部左右两角还分钤鉴藏印,左方收藏印为“正大光明”。
他的第二幅画则是“翠微寺”(图2)。现实中的翠微寺在黄山翠微峰下,故寺名随同于峰名。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由天竺(今印度)僧包西来始建,五代南唐保大五年(公元947年)由南唐皇帝李璟敕赐寺额,明清两代均有修葺。这里曲径通幽,环境雅致,乃黄山风景区的一大人文景观。作为黄山名寺,凡登黄山者,多至此谒拜,故历来香火兴旺。而梅清画中的“翠微寺”,是处在两奇特高耸的山峰之间,有漫长的石阶小路,可以拾级而上,直达寺前。寺院呈现出多进、多间的宏伟建筑群。山路两侧的山中和寺院的两侧峰上均有成片的青松,为整个画面增添风采,两侧的高峰,仿佛对翠微寺有种压倒之势,而翠微寺却又显得那样的幽静、自然,与周围的环境是那样的和谐、融合,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妙趣。画面左上方,梅清的自题语是:“翠微寺乃黄山别峰,予游已二十年矣。握笔写山,不胜怅惘”。落款署“瞿山”,钤“臣清”之印。画的最下方左右两角都分钤一鉴藏印,右角之印乃“六昧书室”。据“自题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知此画乃是梅清对“二十年”前游翠微寺的风景和环境的回忆之作,并不是在黄山所画,同时向人们透露出这是他的晚年之作。“握笔写山,不胜怅惘”八字之中,蕴藏着梅清对黄山的眷念之情。
这里介绍的“鸣弦泉”、“翠微寺”是“黄山十二篇”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妙品”中之妙者,每一幅都展现出雄奇豪放而又秀润虚灵的神奇景象。为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认识、欣赏古人的“黄山画”,故撰拙篇小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