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的天文曆法--古六曆
发布时间 2012-06-19 浏览 54947 次
得出夏商周三代曆法的“三正”是:周正建子,取太陽在南回歸線冬至節,天氣最冷之時。商正建醜,取時於天地之氣相差“三十度而有奇”的雨水節。夏正建寅,取時於冬至後“六十度而有奇”的雨水節。如《尚書大傳》說:“夏以日至六十日為正”。三代“三正”的確立,都是有其天文背景的,即以太陽在南回歸線冬至點為基準。這樣看來,所謂現行的以立春為年首的夏曆,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我當時稱之為傳世夏曆。現在看來,還是稱之為傳世農曆為妥。那麼,這種傳世農曆是哪部分曆法呢?我認為,應該是顓頊曆。

 

   史書記載,顓頊曆為秦始皇所採用而頒發于全中國,到漢代初的百年間還繼續行用顓頊曆,直到漢太初元年才改用太初曆。

 

   陳美東至《古曆新探》中研究指出,顓頊曆的曆元在甲寅年正月甲寅朔旦立春,即以立春為年首,合朔時刻在朔旦。並有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天文資料為證。陳美東說:“顓頊曆每經一元,非但日月回到原來的起始狀態,年月日的干支都回到甲寅,而且五星也都回到晨出的位置。即曆元時,符合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條件,每個元首都是上元。至此為止,我們可以有把握的說,關於顓頊曆的曆元問題,古人所言在甲寅年正月甲寅朔旦立春,七曜聚于營室附件,是大致符合事實的。”

 

   那麼,以立春為年首的顓頊曆,其天文背景是什麼呢?《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冬至後四十五日是立春,夏至後四十五日是立秋。說明顓頊曆正月年首的確立,也是以太陽在南回歸線冬至點為基準的,並以氣候為依據。

 

    有上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曆法的發展。顓頊歷年首始于立春,是以氣候為主旨。夏曆年首始于雨水,萬物始生,是以物候為主旨。商歷年首始于大寒,是以地氣陰極一陽生為主旨。周歷年首以冬至為始,是以天氣陰極一陽生為主旨。氣候物候為末,天道為本,由末及本,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這四種曆法,皆以太陽在南回歸線冬至點作為基準,具有天文學上的真實意義,是科學的曆法。

 

     秦代雖也用顓頊曆,但不以立春為年首,卻改亥月為年首,這是必須明白的問題。

 

24节气黄经度数.gif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