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平均每18個月就會發生一次,但不是每個地區的人都能看到。只有看到日全食的地區,日月地才在一直線上,那個地區才會發生災害。
“海水東盛”,"海水西盛"之說,使我想起了錢塘江一帶的觀潮之事。太平洋的“海水東盛”,"海水西盛"當與帶有破壞性天氣現象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有關。厄爾尼諾現象發生,使太平洋西部發生嚴重旱災和太平洋東海岸發生水災。拉尼娜現象則與之相反,使太平洋西海岸發生水災和太平洋東海岸發生旱災。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級研究所的環境歷史學家理查德·格羅夫博士研究厄爾尼諾時發現,厄爾尼諾與重大歷史事件息息相關,通過造成旱災糧食欠收的饑荒,引起社會暴亂,促成了法國大^***;引起了14世紀40年代末期的黑死病。還有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由此可知,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日食的原因了。說明日食有“亡國”之災的記載,也是有一定歷史根據的,這比格羅夫的發現要早得多。
第一,月體納甲說以十天干和八經卦立論,將十天干和八經卦分別與月相方位相配,以離坎兩經卦表徵日月之本相,以另外六經卦分別表徵月相的初出,上弦,圓月,初虧,下弦,晦月。朔望月的形成,是日月地三體運動的結果。人站在地球上觀察日月的視運動,有方位之不同,故又以十天干表示以上特定月相所處空間方位:甲,乙位東方,丙,丁位南方,戌,己位中央,庚,辛位西方,壬,葵位北方。而甲與乙,丙與丁,戌與己,庚與辛,壬與葵各方的天干所表示的都是月亮在對點位的月相,相配之卦為夫妻卦,如乾甲十五月相與坤乙三十的月相為對點月,艮丙二十三下弦月與兌丁上弦月為對點月等。如果我們按照月亮逐日運行的月相變化順序:晦朔→上弦→滿望→下弦→晦朔,即按鄰點月相將八卦卦象和天干排出後,自震而兌而乾,表徵月相自晦而明直至盈滿,即從初一到十五,可視為陽長陰消的過程,這一過程在黃昏時可以觀察到。自巽而艮而坤,表徵月相自盈滿而消退直至喪失光明隱晦,即從十六到三十,可視為陰長陽消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清晨時可以觀察到(見圖2-8)。
就十天干所配言之,甲,丙,戌,庚,壬五陽幹順次序配乾,艮,坎,震四陽卦,乙,丁,己,辛,葵五陰乾順次序配坤,兌,離,巽四陰卦。這個卦序:乾,艮,坎,震,坤,兌,離,巽,正是帛書《周易》的卦序。也證明這個八卦卦序像是取象於日月運行之象的。虞翻在詮釋“月體納甲”時說:“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乾坤生春,艮兌生夏,震巽生秋,坎離生冬”。言“坎離在中”,是戊己屬土,在木火土金五行之中。言“坎離生冬”,是取日月晦日相交會於北方壬葵。說明《說卦傳》乾坤,艮兌,震巽,坎離的卦序,是依據“月體納說”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節次序的,此說自由其源。月體納甲圖的卦象若按相鄰月相排列就成為先天八卦方點陣圖。所以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解釋先天八卦方點陣圖時說:“乾坤定上下之位,坎離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而與鄰點月相相配的天干卻組構成了五運:朔月乙與初三庚組成金運,上弦丁與望月壬組成木運,十六辛與下弦丙組成水運,東升之日離己與望月甲組成土運,西升之月坎戊與晦月葵組成火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