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內經》如此重視日月運行,就必須重視量度日月之行的二十八宿了。因此有關二十八宿的內容就記載到《內經》中了。如《靈樞·衛氣行》說:“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週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
眾所周知,二十八宿恒星即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壁,奎婁胃昴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一面七星,四面即青龍,朱雀,白虎及玄武四象。二十八宿的排列順序是逆時針右旋,其運動方向是順時針左旋。那麼,《靈樞經》的“房昂為緯,虛張為經”,是如何確定的呢?是根據《尚書·堯典》天象定的。《堯典》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
這裏的房昂虛張四仲中星,位於東西南北四方正位,分別在子午卯酉點上。
據龍伯堅先生的考證,王冰所補運氣七篇大論的“著作時代大概不會晚於東漢以後”,“大概是西元二世紀”的作品。由此看,《五運行大論》所引古天文著作《太始天元冊》應是西元二世紀以前的作品。
我們只要把圖2-4太陽周年視運行納子圖和圖2-6月體納甲圖的天干方位裝在二十八宿坐標系中,就可得到經文所述的日月五星視運動圖。
對於這個圖,有人稱作“五天氣圖”,有人稱作“五天五運圖”,有人稱作“五氣經天化五運圖”,有人稱作“天干化五運圖”,有人稱作“五運六氣生成圖”。有人稱作五色為雲色,有人稱作五色為極光。這些說法均未得經文願意。《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時,所描繪的一幅天象圖,是為了瞭解自然界的變化作用。所以正文接著說:“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使用載生產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於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七曜,指日月五星。虛,指太虛——宇宙。七曜緯虛,指日月五星在太空的運行。所以上圖應是日月五星視運動天象圖。
據趙定理先生考證,把此圖“直接與鄭玄易圖,《堯典》仲春昏時中星圖對照,立刻得出三圖天象相同”。為《堯典》時代曆元天象。馮時認為,張宿和危宿於二分日位於南中天的時間約為西元前4000年,距今6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