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学:胎儿发育过程(1-8周)
发布时间 2012-06-19 浏览 69067 次
>

   第2周:

   难陀,第二七日,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额部陀。状如稠酪,或如凝酥。于七日中,内热煎煮,四界现前。

  这一段前面的“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和第一个七天的描述一样,这里不再重复。

   再下面的叙述,不同了。“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

   现在问题来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有风自起”?和前面“风界动性”那个风大的“风”,同还是不同呢?“从先业生”,又是什么意思?为了对这段的语意掌握得更明确,我们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是对阿难说的,主要内容也是介绍胎儿在母体里的变化。也有说,这两者是同一经本,但由于翻译的不同,而有差别。不论如何叫《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对我们解读《入胎经》是很有帮助的。

   在《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里,讲到“第二七日”的时候,它的文字记载是:

   所感业风名为遍满,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今歌罗逻(即羯罗蓝)身相渐现,状如稠酪,或似凝酥。内热煎煮,便即转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渐渐成就。

   综合两部经对于这第二个七天的叙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

   (1)这股风是“自起”,有别于父母的遗传而来。怎么“自起”的呢?《入胎经》上说,“从先业生”,是中阴身的阿赖耶识所带来的种子。混合了前面父精母卵所具备的风大,但又不限于那个风大。

   (2)这个“有风自起”的风,具备了“遍触”、“遍满”的特质,“令歌罗逻身相渐现”,能够使这个小小的胚芽逐渐生长。因此,“有风自起”这个“风”,主要是股生命能,也就是道家、中医所谓“人有三宝,神、气、精”的“气”。这是生命的精华,也是生命的原动力,是生命能的一个主要成分。

   因此,道家有“食气者寿”的说法。而佛家则基于同样的认识,有“安那般那”的修法,后来又发展出天台宗的数息、随息、止息等“六妙门”的修证。至于密宗,则普遍的着重于“气”、“脉”的修炼。这本经典,基于同等的认识,每七天的变化、成长,都由不同作用的“风”来主导。这个“风”,也就是“气”的代名词。

   (1)为释迦牟尼佛所传授,注意出入息的修法。

   (2)天台止观的修持法门,归纳为六个步骤:一数(数息),二随(随息),三止(止息),四观(慧观),五还(返本归元),六净(清净圆满)。

   (3)参考了《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句子,“吹母左胁及以右胁”。

   “胁”,是指胸部靠近两臂的部位。这一小片胚芽和母体胸部两侧的部位,建立了联系。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

   从中医来说,肝经的分布,正好联系了生殖器官与两胁部位。在五行属性上,肝属木。

   母体一旦受精,卵巢立即分泌孕酮(黄体素荷尔蒙),这是水大。水生木,于是肝经起了变化。在中医来说,肝藏血。肝属木,木能生火。火又属心,心主血脉, 于是又带动血液循环。

   因此,“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可以说就包含了上面这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用现代医学语言来说,就是胚胎与母体建立了血液循环的脉道。开始由母体的血液输入氧气,以及其他的养分;同时把胚胎内部新陈代谢后的废气及其他剩余物,经由血液流入母体排出。

   第二个七天,也就是第二个周期的胚胎,在佛经里就叫“额部陀”。看起来,比第一个礼拜黏稠,所以说“状如稠酪”,“或如凝酥”。这七天里,附着在胚胎上面的神识,仍然是痛苦的,“内热煎煮”,好像闷在热锅里那样,受著煎熬。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西医对这七天作了那些观察?

   第八天:部分“胚泡”进人子宫内膜。“胚胎细胞群”增长成双层“胚芽盘”。

   第九天:胚泡深入子宫内膜。开始入侵时的损口已由血纤维凝块盖起来。这时,“滋养层”出现一些小泡,互相溶合扩充,成为一网路系统(滋养层腔隙网路)。母体子宫内壁也起变化,细胞肿胀,细胞浆积聚大量积原和脂质,细微血管充血、扩张,形成了“血窦”。(见图十)

   到第十二天左右,毛细血管破裂,母体血液流入“滋养层腔隙网”。此时,胚体本身的血管尚未形成,但是经由渗透作用,由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所需的养分。胎盘由此与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交流。

   第十三天:发展出“绒毛”、“绒毛腔”。

   “胚芽盘”首端出现“徵心基板”,日后发展为心脏;尾端连接“结缔组织柄”。

   这短短的七天里,真是变化得多彩多姿。概要来说,这片小小的胚芽,的确和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交流。也可以说是水大、人大、风大而致于地大的综合性的重要发展。

   在佛经上,就简单的用“四界现前”来概括。

   经过这些变化,当然,这时候的“胚芽”就不再是半透明的“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了。这时候它已经进入子宫内壁,看起来差不多如佛经所说,“状如稠酪”。“地大”逐渐发展,凝结拢来,固定一处,所以又说“或如凝酥”。

   当然,佛经上的叙述比现代医学简略得多。但是关键性的变化,譬如这个周期里,和母体血液循环所建立的联系,经典中就用“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令歌罗逻身相渐现。”来概括。用现代医学观点来说,这段叙述实在太拢侗。但是,如果综合中医的脏腑、经络,以及五行生克的的观点;再配合西医性荷尔蒙的变化、胚胎与母体血循环的联系;融汇贯通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经典上的这句话,那就不免要叹为观止的发出会心的一笑了。

 

2.jpg

   第二周,小生命生长得非常迅速,脊椎形成了,脑组织、脊髓及神经系统,还有眼睛,都具有一定的雏形,脊椎的另一头是一个小小的尾巴。此时开始有血管,心脏尚未形成,但在心脏生成的部位有心跳。

  

 第3周:

   难陀,第三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刀鞘口,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曰闭户。状如铁箸,或如蚯蚓。 于七日中,四界现前。

  第三个七天,在前面成长的基础上,又有一股风,叫“刀鞘口”。同样,也是胚芽所蕴涵的一股生命能。

   胚芽这个时候,叫做“闭户”,好像一把铁筷子,又好像只蚯蚓。地、水、火、风四大仍不断的成长着。

   现在让我们看看西医的研究成果:

   第三周时候,双层的“胚芽盘”变成三层。(图十二)

   第十八天前后,中胚层里发展出脊索。

   随着脊索的增长,胚芽盘逐渐变成长形。从纵剖面来看,它内部的结构,恰好如经典所说,“状如铁箸,或如蚯蚓。”(见图十三)

   胚芽发展到第三周,胚前期的发育完成。

   从第四周开始,进入了胚胎期。

 

   第4周:

   难陀,第四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为内门,从先业生,吹击胎箭,名为健南。状如鞋楥,或如温石。 于七日中,四界现前。

  难陀,这第四个七天,就如同前面所说,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胚胎继续发展着。这个七天里面,发展着一股叫“内门”的生命能。在这股生命能的作用下,胚胎的形状发育得好像一只鞋楥(修补鞋子或缝制鞋子时,用来做底衬的木制脚模),又好像块温石。这个阶段又叫“健南”。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西医胚胎学对这个周期的观察结果。

   第二十二----第二十四天,三个胚层各自分化,形成特定的组织和器官,各器官系统初步形成:

   1 发展出中空,两端开口的神经管。大约两天后,第二十四天左右,首尾两端管口封闭,成为一个密管组织。

   2 生长出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开始萌芽。

   3 体节开始生长,每天大约增长三节。同时发育出生骨节细胞、生皮节细胞,以及生肌节细胞。

   第二十五天:发展出鳃弓、脑泡、心泡,以及甲状腺、肺、肝、胰、中肾小管等的原基。开始了血循环和心博动。

   第二十六天----二十八天:出现眼基板(日复发展为眼)、耳基板(日复发展为耳)、手肢芽、脚肢芽。

   总之,从第四周开始,由三层的胚芽盘,各别生长分化成各类组织和器官。也就是细胞由多潜能化,趋向个别特殊性。因此,也可以说是,“内”部组织个别化,分“门”别类的各自发展。而经典中,则把这第四周的业风(气机),命名为“内门”。

 

4.jpg

第四周时出现心脏,又过1周出现肢体萌芽,眼睛、耳朵随着出现,肺、肝也开始出现雏形,人脑重量增加很快,明显快于其它动物。

 

   第5周:


   难陀,第五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摄持。此风触胎,有五相现,所谓两臂、两髀及头。譬如春时,天降甘雨,树林郁茂,增长枝条。此亦如是,五相显现。

  难陀,到了第五个七天的时候,胚胎继续发展着。

   这个时期的生命能,叫做“摄待”,使得胚胎长出“五相”----两臂、两股(大腿连著臀部的部位)和头。就好像春天时候,经过春雨的滋润,树木增长出一些枝条。这个阶段就是这样,外观上,发展出了这五种生理现相。

   现在我们看西医的胚胎学,第五周时候的变化,大体也是如此。

   外型方面,颈曲加深,中脑曲出现。

   除了外型的特征外,内部的结构方面,脑、下丘脑、上丘脑的区域出现局部细胞增殖;中肾管、输尿管芽、生殖结节等都在发育中。

 

5.jpg

5周大的胎儿。此时的胎儿只有大约9毫米长。面部正在发育,嘴巴、鼻孔和眼睛正在形成。

 

 

   第6周:

   难陀,第六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广大,此风触胎,有四相现,谓两肘、两膝。如春降雨,盖草生枝,此亦如是,四相显现。

  难陀,第六个七天的气机,把它订名为“广大”。

   这段期间,胚胎生长出两肘、两膝。这个阶段,就好像经过春雨的滋润,草木生出枝条。四肢就如此发展出来。

   从西医的观察,这个时期除了两肘、两膝之外,同时长出了两手、两脚;甚至十个手指、脚指也隐约可见。

 

   第7周和第8周:

   难陀,第七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为旋转。此风触胎,有四相现,谓两手两脚,犹如聚沫,或如水苔,有此四相。

  难陀,第八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翻转。此风触胎,有二十相现,谓手足十指。从此初生,犹如新雨,树根始生。

   在西医的胚胎学里,手脚的发育成长,比起这本《入胎经》略早几天。或许经过两千五百年的时间,胚胎在母体里的部分发育,略为提前。譬如现在的儿童,身心双方都比四、五十年前来得早熟。

   用现代知识来说,随着自然生态、物质条件的种种改变,^***也就相对应的作着调整、变化。从佛家的思想观念来说,随着众生共业的不同,人类的正报----诸如平均寿命、身高、体重,乃至其他各种生理机制,也都跟着变化。

   譬如佛家的劫数观念,有大劫、中劫、小劫。而小劫里又分为增劫、减劫。佛经上说,人类最开始的时候,寿命是八万四千岁。后来由于放逸、散漫,没有保持正念、善行, 于是每一百年,人的寿命就减少一岁。

   越到后来,人心越为险恶。众生共业所感,除了本身的正报之外,连带的依报也受到影响。自然环境越来越差,人为及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人的寿命就越来越短。到末法时代的后期,据佛经上记载,人类的平均寿命就只有十岁了。从八万四千岁到十岁这一段漫长的历程,就是“减劫”。

   由于长时期以来,各种灾害的磨难,后来人类开始忏悔,回心向善,于是每一百年又增加一岁。到后来,人的寿命又回到八万四千岁。这段历程就是“增劫”。

   照佛经上所说,我们现在正在减劫中,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减少。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整个地球人类平均寿命的长期统计资料,还无法对佛经这一论点提出数据性的证明。

   但是,据中国历史的记载,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都活了一百多岁。相比之下,人的寿命是减少了。

   虽然物质文明不断的进步,医药科技又不断的突飞猛进,但是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生态的破坏,乃至病毒顽强怪异的翻新、变化,所以人类所面临的死亡威胁,不但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减少,甚至有更趋增加的迹象。或许这就如佛经所说,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果报吧!

   以此类推,两千五百年后,如果这本佛经仍然存在,那么经典中的记述,比照当时胚胎的成长,很可能有着更多的差异。

   讲到这里,我们不要忘了这本经典的缘起,是由沉迷欲乐的难陀而来。为了使他迷途知返,使他领悟到生命的苦、空、无常、无我,释迦牟尼佛施展了各种方便,带他上了天堂,同时又带他下到地狱。然后再不厌其烦的为他讲说“入胎”的过程、变化。主要目的,在于点出生命现象的变化----没有一个永恒的归宿,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幸福。同时寓意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小乘修证的中心。因此,这本《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的重点,并不在 于“胚胎学”的介绍和探讨。只不过,在释迦牟尼佛的接引方便中,我们对于佛陀的权巧智慧,又多了一层认识。

   也因此,从第九个七天开始,我们不再一项项与西医作精详的比对。我们只在个别的关键处,借用现代医学为类比说明。否则,一路像西医胚胎学似的详细介绍下去,恐怕读者们看了,也要觉得头大而乏味的。

7.jpg

    胚胎至第七周时,手足开始出现手指、足趾,眼睛清晰可见,胚胎开始伸直并在羊水中活动,整个外观近似幼儿,尾巴消失。至第八周末,胚胎已近3厘米,所有的器官已初具原形。以后的几个月就只待逐渐完善了。

 

   8.jpg

图片呈现的是8周大的胎儿。快速发育的胎儿在胎囊内受到很好的保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