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息”在生命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远超过“冬眠”的作用。
如果把“气”比方成一棵生命之树,那么“息”就好比这棵生命之树的根。地面上看不见它,但是“气”由它来,“气”由它而生。那么,我们如果追问,这棵生命之树的根又种在那里呢?勉强说,就是在“空”中。
这个“空”,不是物理世界虚空的“空”,这个“空”是心物一元,真空生妙有的“空”。谈到这里,又是一个“唯证乃知”的实证境界了。
胎儿出生后,随着后天生命的成长、物欲的干扰、身心的^***,这种“息”的静止状态越来越少,越来越短。因此,老、弱、病、死也就随之而来,成为无法逃避的必然现象。
佛道两家要想扭转这个恶性循环,提出了各种理论和修证方法。而“止息”,恰恰是佛道两家共通的基础功夫。如果达不到“止息”,那就谈不到“四禅八定”,也谈不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至于我们前面提到的,佛家“安那般那”,以及“六妙门”的修证,也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第12周:
难陀,第十二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曲口。此风吹胎,于左右边作大小肠,犹如藕丝,如是依身交给而住。即此七日,复有风,名曰穿发,于彼胎内,作一百三十节,无有增减;复由风力,作一百禁处。
在第十二个七天里,这个阶段的生命能,就叫做“曲口”。大、小肠开始发育着。同时又像“穿发”般的,生出一百三十节和一百个禁处。
究竟“一百三十节”和“一百个禁处”是什么?看到这里,我们觉得文字的涵意不是十分明确。所以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一部分的原文如下:
十二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曲口。由此风力,左右腮间生大小肠,犹如藕丝及紧纺线置在于地,十八周转,依身而住。复有一风名为穿发,由此风故,三百二十支节,及一百一穴生在身中。
这部经典里记载的是,“三百二十支节,及百一穴。”数字上跟《入胎经》有出入,但是文字相互比对之后,意义比较明确了。
今按:
(1)胎儿的肠,大部分是由胚胎期的中肠发育演变出来。胚胎在第四周时,发育出一条直管状的中肠。
中肠从第六周开始旋转、发育,到了第十一至第十二周时,完成了旋转,而且发育出了小肠(包括主肠、回肠、十二指肠),以及大肠(结肠、盲肠)。恰好,释迦牟尼怫就在这第十二周时,介绍出大、小肠的形成。
(2)由于大、小肠是弯弯曲曲的,所以释迦牟尼怫就把这个时期订名为“曲口”。
(3)接下来,这一周生理机能又发挥着“穿发”的特性。“穿发”又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大概差不多像发丝一样细,而且是细长的、穿越的。那么,这三百二十支节很可能指的是神经。至于《入胎经》上所说的“一百三十节”,与《处胎会》所说的“三百二十支节”,虽然数字上有出入,但是却分别用到了“节”与“支节”的字眼。而神经系统恰好如树枝状的,分在体躯、四肢,以及各个脏器官。
为了再求佐证,我们再比照一下西医的胚胎学。又有一个奇妙的吻合,神经细胞在胚芽的第十八天左右,已经开始出现。但是直到第十二周的末期,神经系统才基本形成,开始感应到体外的刺激。譬如对于外在的触动,以及声、光等,作出了微弱的反射动作。
(4)至于《 入胎经》上的“一百禁处”,或者《处胎会》中的“百一穴”,或许就是目前中医针灸上的一百多个常用穴了。近年来,针灸学配合^***解剖学的研究,发现到经穴(或者称为气穴、穴道、穴位)恰好是沿着神经线(尤其是神经丛,或者神经节部位)分布。
小生命进入第三个月(8—11周)时,开始被称为胎儿。第八周初胎头占整个胎儿全长的l/2,以后生长加快,至第十二周末身体重量增加1倍。内脏系统已开 始具有功能,能吞咽羊水,变成尿液排泄出来。第九周时,男女胎儿外阴大致相似,至第十二周末,已显示成熟胎儿男女外阴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