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健全的人格,需要知识时,他可以去汲取,如果没有现成的知识,他会去创造。
人格和情商,在《参同契》中,都是属于情性、性命这个范围的。他们都是属于在人生最初的几年确立的潜意识中。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都是一些什么呢?除了我们在人生最初几年记忆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那时听到、看到、闻到、尝到、摸到的一切,就剩下我们所学的做人的规矩。
开发大脑需要信息量,而最能扩大信息量的,莫过于读书。根据我办幼儿园的经验,让孩子读经典是最好的办法。因为经典有最大的文化内涵,经典还经过的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历史最悠久而今天仍然有用的,是最有生命力的。
在孩子大脑的开发期,也就是记忆敏感期,小孩子是很愿意读书的。小孩子很愿意跟着老师读。孩子们都有表演欲,如果一批孩子一起跟老师读,他们会争先恐后。大家比着读,比着背,他们记得快、记得牢。
大字本有拼音的经典书就是教材,小孩子不是看一个个字,而是记一幅幅的图。一旦他们自己发现了声音、拼音、汉字的关系,他们自己就开始识字了,而且他们的识字变成了他们的研究,普通孩子苦恼的识字,在他们这里变成了乐趣,他们收获着研究成功的愉悦感,他们甚至有了读书瘾,这就成功地培养了他们自己汲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我们在0至1岁建立了初步的人生秩序后,我们就开始学习做人,养成我们接人待物的模式,也就是人格。而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决定人格模式的要素是什么呢?
判断力。对事情轻重缓急的判断,对大势、趋势、前景的判断。
认识自己,特别是认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主宰自己、调控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
认知他人的情绪、换位思考的能力。
沟通力。表达自己、获得理解、争取支持的能力。
信心,始终愉悦,不断成功,自我激励的能力。
敢作敢为、勇于尝试的勇气。
创新力。保持童稚,突破陈规的能力。
人格的培养,从孩子呱呱堕地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孩子吃饱了,是不是哭闹,晚上是不是哭闹,就预示着孩子的命运。
以我为中心的孩子,是难以成为善于团结人的领袖人物的。
孩子人格的培养,和父母的人格有关,和家庭的环境有关,和孩子接触的人有关。
孩子人格的培养,除了育儿知识,我们不需要其他知识。名人不一定出自名人世家。事实上,整个人类史,父子兄弟能够在同一专业齐名的不多。曹氏的文,苏氏的词,王氏的字,之所以成为历史美谈,因为太少了。相反,名人多是无名之人培养的。
孩子秩序的建立、人格的养成,就在他的第一次中。他的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见生人,第一次接受礼物,第一次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第一次上饭桌,第一次受挫折,第一次听夸奖,第一次挨批评,第一次发生争执,……
他所见到的,都是他模仿的对象。
丧失自己教育责任的,不是好父母,所以《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
我在教学中碰到过这样的例子,老师要孩子背诵、背写,孩子跟父母说不背不写,因为太累了。多数家长是要孩子学会吃苦的,因为他们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而有个别家长,却心疼孩子,不让他吃苦。这不是给孩子建立秩序,而是孩子给家长建立秩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纨绔子弟,只能是啃老族,绝不会成气候。
我还碰到过这样的姥姥。孩子不小心把头碰到桌子上,姥姥拍着桌子说,“桌子坏,把我们宝宝碰了,姥姥打桌子。” 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不负责任,专门冤枉别人的人。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告诉孩子,是因为事先没注意,才碰了头,下次小心,就不会碰头了。
孩子的培养,需要父母的用心、爱心、细心、耐心、匠心。
不顾孩子,只顾自己挣钱,不管有多充分的理由,都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将来是会后悔的。
成功的能力,是人格。教育首先是建立秩序,其次是开发大脑,录入最有文化内涵的信息,第三是培养人格。而这,都是在我们人生的最初几年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