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仪性命学说简介
发布时间 2012-06-26 浏览 57528 次
善,周围的人对你产生良好的反应,大家都宾服了,(不是有意追求的),这就叫“立命”了。凤仪先生说:“众人是天,所以众人宾服了,就长‘天命’,如果没尽到应尽的责任或犯错误,众人不佩服了就叫做‘丢命’”。所以在此处的“命”,是指尽伦常,立功德,使天命得到充实。人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心安理得,活得潇洒,活得自在,否则,何来幸福,这是凤仪先生笃尽伦常,在生活实践中,悟出的人生真理。简言之,这里所讲的“性”是指人的天性、品性、气质与性格而言,所讲的“命”是指由于人的心理行为所形成的生命性质与质量而言。换句话说,“立命”即是对你这一有限的生命过程,很好的使用,发挥生命的能量,创造生命的价值。但立命必须从心性上下功夫,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性(简称化性),去掉遮蔽原本善良天性的污垢,方能真正处理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否则,带着恨怨恼怒烦和各种不良的习性,是绝对完善不了个人所充当的各种角色。所以先生说:“性是根,命是果,扎下根才能结果。人不依照命(名份)去行,不但不能结果,而且连根烂了”。“化性”与“立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性与命原本一体。凤仪先生用油灯做比喻说:“命象灯火似的,性象灯罩似的,灯必加上罩才能亮,人修命了,更得养性,才能灵”。所以性命必须同时修炼。在此,值得指出的是先生突出了“化性”之说,是前无古人的。
  “道就是命,德就是性”是先生说明其性命学说,并不是离开人的伦理关系而单纯去修性修命的。完善伦理关系,乃人的天职。是自古以来,最大的一门学问。古圣先贤千言万语卷帙浩繁的论述,无不以此为核心。所以先生说,“道德就是性命的根源,哪一条道不会,哪种苦不能了”。这乃是先生所讲“性命双修”(与宗教讲的性命双修有所不同)重要意义之所在。
  立命之道,扩充起来,随处即是,如多做好事,造福人群,乃至度化世人,都是对“命”的充实。多做一分功德,便多增长一分天命,然而“千理之行,始于足下”,必须由近及远,所以先生说:“叫人佩服,性中就放光,叫人信服,命就增大”。
  命运之说,是千百年来的重要课题,是摆在人们面前极为严峻的未知数。历史上曾有许多哲人为追求命运的真谛,而进行探索。很多人相信“命定论”,认为人的命运是固定而不能改变的,被它紧紧地束缚着,摆布着,尤其当着残酷的逆境向自己袭来,而又无力解脱时,就更要归咎于命运,向命运低头了。然而命运真是固定的吗?若果真如此,那么一些学道为善,刻苦修炼的人,又有何用?反正为恶为善到头来,还是一样逃不脱命运的魔掌,何苦严以律己,孜孜为善呢!
  先生反对“命定论”,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所说的“性是根,命是果”,即人的命运是由性来决定的。又说:“人的命都是好命,只因性不好,才把命闹坏了。所以我教人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这里所说的性是说明人是禀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而生,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各有所偏,阴面强了便遮蔽了天性。如能按“五行性理”的规律,拨阴取阳,转逆为顺,化克为生,则命运自可转变,且可愈病。由此而沉疴顿愈者,不胜枚举。五行性理运用到究竟处,便是“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天性显露,五行自然圆转,合而为一。此时,便不再有五行之分了。(本书《五行》篇,对此有详细论述)
  人们日常的心理行为,更可直接决定自己的命运。先生说:“有德行的人,性量必大。性是命的根,性量大其命必大”。人的命,可用三个尺度来衡量其真假虚实。先生说:“阴命是坏的,宿命(有别于宿命论的宿命)是假的,天命(有别于听天由命的天命)是真的,把这三个命研究明白,你要用好命,你的命必好。命好命不好,在乎自己选择,何用算命呢?今人不是使阴命,便是重宿命妄想命大,真是不知命呢!”(详见《三命消长》章)
  古代的圣佛和历代祖师,与我们时隔数千百年,而我们尚能知其修行的业绩,乃是从他们对“命”的充实,即修炼实践的记载中而了解的。所以“命”可反映其生平事功业绩与修炼的不同轨迹(不同轨迹是由不同的因缘所形成的),是有形迹可寻的。而“性”的修炼,达到返本归真时,便是映现了人与宇宙大生命融为一体的终极真理,无质无形,无迹可寻。此时,已经性命会合,再无需有性命之分了。这就是四大界中的最高境界——“志界”(详见《四大界》篇)。然而个中的实相,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文字表达清楚的。由此看来,性与命原是一个主体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所以必须“性命双修”。古代圣贤平生的修为,立功立德,善行义举,以及济人利世的业绩,都可归之于“立命”的范畴,其个人心性的修养,精神境界的提高,如孔子的“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直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属于“尽性”(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的过程。所以古圣先贤的性与命无不是同修并进的。在佛教便是福慧(福德智慧)双修。
  性命之学,性即是性理,命即是伦理。三界、五行、四大界是王凤仪学说的主体,家道伦理是其学说的重点。
  先生主张人道的究竟即是佛道,所以很少涉及远在天外的神奇怪异。因为人类有史以来,所成就的圣贤仙佛,便足够人们学习的了,按着他们的足迹走去,满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何用大谈那些神怪离奇,虚无缥缈的东西呢。故先生教人以尽伦立命为重点,以“死心化性”为功夫,以达到“志界”为究竟。——“志”是其学说的核心。
  先生生平不认师父,不收门徒,劝世化人教导后学,不走宗教路线。他说:“我得道是得之于天,一般人有认我为师父的,我绝不答应,我是大持平等的。有问我的,我就答覆他,没有远近的分别,所以最平。佛看众生是平等的”。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王凤仪性命学说——三界、五行、四大界、性理疗病和胎教。它所讲的性与命,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苦乐得失、生老病死,告诉人们如何解脱苦恼、增进快乐。从祛病延年、“修身齐家”,直至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止于至善之道,无不详加阐述。然而,这些成就必然是从日用伦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修学、磨练、提高与升华的结果。

 

4ae4830d02000001.jp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