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学说:论不良习性
发布时间 2012-06-26 浏览 52824 次
>
  习性的根源是什么呢?衣、食、住、行是人生的正常需要,也是必需的。但贪得无厌,交游不当,尤其是富贵家庭的子弟,由于父母溺爱,花钱无度,极易沾染上种种不良习性。习性沾染容易,但去掉就很难了。习性染得越重,良心便埋得越深,因而忘掉了人生的目的与人生的价值。所以以物欲享受为人生第一的观点,便是习性的根源。再加上拥有大量的金钱,作为习性滋生的土壤,使习性的种子扎根发芽,肆无忌惮地滋长起来。习性膨胀,为所欲为,可以给家庭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倾家荡产,家败人亡,如赌博、吸毒等便是其实例。如果一个民族都沾染上不良习性,那么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就非常危险了。实际上,物质欲望的泛滥,就已经充分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贫乏与心灵的堕落了。


  习性对人们的腐蚀作用是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有些人在没有发财之前,本来是个安分守法,勤俭持家的善良百姓,然而一旦发了大财,便花天酒地,娇奢淫荡起来,厌旧喜新。虽年逾花甲,儿孙满堂,却要抛弃结发妻子,另逐新欢。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有违初心,对不住儿孙吗?但他仍是执迷不悟地滑下去,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配着呢?先生说:“金钱属水”,河水越多,则水流的冲力就越大,他被波涛汹涌的洪流冲带湍急的旋涡中,心里虽然明白,知道生命危险,但是他已没有“激流勇退”之力了。所以先生说:“人们昼夜奔忙,只是为财,把道和良心都掉在水底下去了”。由此看来,习性是达到完美人格的最大绊脚石,不下大力气搬掉它,是万难回头向善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追求,才能提高精神的修养。所以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且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凤仪先生说:“禀性是人间的苦恼,习性是物欲所扰”。禀性与习性相互作乱,给人们带来无边的烦恼与痛苦。它象浓重的黑云一般,遮蔽着太阳的光辉,使光明的天性不得显露。


  东北名士张星南曾问:“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言性无善无不善,究竟谁说的对呢?”先生道:“都对啊,主性善说是指天性说的;主性恶说是指气禀性说的;主性无善无不善,是指习性说的。”寥寥数语,却道破了二千多年来的疑案。归根结底,欲做完人,必须“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这是凤仪先生性理学说的重心。

 

res01_attpic_brief.jpg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