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重修心的人来说,好挑剔即是“分别心”的泛滥,把自己陷到是非的旋涡里,便要过分的计较是非。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师过察则无徒”。对人过于苛察,便显得毫无涵养,使人对他不得不敬而远之了。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乃是胸襟开阔兼容并蓄,善养人才的表现。《易经》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说的这种容纳一切的精神境界。
(12)争理心
人在彼此闹矛盾的时候,往往认为责任在对方,而自己有理。从刚懂事的小孩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绝大多数人如此。这种争理之心,几乎人皆有之,事实上并不一定是真怪对方,然而矛盾发生之后,能够主动承认错误的人,是很少见的。人我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常常闹纠纷,其关键即在于此。更有甚者,责任明明白白是在自己身上,却强词夺理,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争理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自己认为过去我对他有许多好处,但是现在他把我的好处全忘了,认为他太对不起我了。
又如某件事的成功,都是我的功劳;然而办糟了,便推卸责任地说,都是他的过错,与我没有关系。这是推过揽功,认为自我一贯正确,总是有理的表现。
争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 我做了许多好事,花费很大的力量,但是没有人看见,没有人说我好。早知如此,不如不做了。
2. 这宗活就是我最卖力气,别人都不使劲,我太不上算了。
3. 我吃点亏没关系,但是吃亏要吃在明处,让大家知道。
4. 这事不怪我,是他们的误会,非弄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不可。但是一时搞不清楚,怎么办呢?几年也搞不清,你还怎样呢?背着多年冤案的人,又该怎样?
5. 按道理涨工资本应有我的份,但没涨上没关系,我不是争这几个钱,就是要讲讲这个理(其内心里还是为了这几个钱)。
人群中,上述争理的现象是常常发生的,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它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烦恼,然而徒增烦恼,对事实又有何益?尤其对心量狭窄的人来讲,可成为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成了多年的沉重包袱,严重地损害了个人的心身健康,竟无法自我解脱。
然而上述事实,如果放在一个有远大志向,胸襟开阔,能高瞻远瞩的人身上,很可能是与上述情形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心境了。他能把那些别扭事视为对自己的一种考验,或严酷的锻炼,多从有利的方面来想,这就叫作内心世界的“拨阴反阳”。
争理现象在家庭与亲友之间,更是常常发生。如由于说话、处事,彼此认为不合理,而引起了争执。尤其亲友之间,由于礼尚往来,厚薄亲疏等而引起争理的情况,更是常见的,有的表现在外,有的暗含于内,都会带来种种不愉快与麻烦。所以凤仪先生说:“断不了争理,断不了是非”。
(13)自满心
《书经》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所以能被千古传颂,只因它道破了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人不论在知识、学问、才能或德业上,一旦自己认为满足了,便是固步自封。其实不仅是止步不前,反而要后退了,自满是走下坡的开端,潜伏着失败的种子,月盈必亏,自然之理。所以只有谦虚,才会使人不断进步。
如作为一个读书的学子,有自满心,其学业必然退步,古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说:“学无止境”。学问既无止境,怎能容得自满呢?自满的实质,就是骄傲自大,做出一点成绩,沾沾自喜,甚至自夸自擂,自以为了不起,这样,不仅消退了前进的动力,且暴露了自己的轻薄肤浅。
学道的人更忌自满,自满是求道者的最大障碍。有一位南隐禅师,一天当一位学者向他请问什么叫做“禅”时,南隐一言不发,只是以茶相待。他持着茶壶,向杯子里倒水,杯子满了,仍继续注入,水都溢出来了,还是不停止。这位学者眼见茶水四溢,直到再不能沉默下去了,慌忙提醒说:“禅师,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点了头说:“你就象这只杯子一样,心里装满了你那偏执的看法与成见,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呢?”所以先生说:“人得空出来,才能归先天。”
(14)执着心
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追求满足欲望中度过的。如权势、地位、财富、名利、爱情等等,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真的得到这些,就幸福了吗?恐怕过不多久,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其原因何在?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况且有些认为是幸福的东西,转眼又变成痛苦了。比如人们以为升官发财是幸福,然而,一旦丢了权势,损失了财产,便立刻成为极大的痛苦了。又如赌博的人,在赌的时候,以为是最大的兴趣,但输了钱便马上带来不兴趣。吸鸦片的人,当时的兴趣飘飘然,无法形容;然而,一旦犯瘾了,或家业败落了,其狼狈相也是无法形容的。诸如上述的幸福与兴趣,都是非常短暂、转眼即逝的,“欺骗性”非常大。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执着”二字。实际就是本末倒置,以假当真。执着在虚幻不实的事物上了。
人往往被执着二字,牵着鼻子奔波一生,到头来不仅仅是一场空,且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甚至是惨痛的悲剧。如执着在爱情上,在恋爱的过程中,其幸福感好象无以复加了,然而,一旦失恋了,其痛苦也是无以复加的,甚至由此而走上了绝路。这便是执着在爱情上引起的严重后果。执着的劲头越大,其痛苦越大。执着什么,最后必受什么苦,因为你所执着的地方,正是最能牵动你心的地方。所以凤仪先生才说“世界是个万迷阵”。
人们执着肉身为最实在,一切都为了它,整个心灵为肉身所役,结果造下无边的罪业。佛教说:“身为苦本”。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实,身体是行道的工具,为了修道立功立德,借假修真。然而人们偏偏执肉身为真,才造^***生的种种痛苦。由此可见,凡事以我为中心,处处为了我,这便是各种执着的根本原因。不过历史上那些为正义而坚持到底,甚至以身殉道或杀身成仁的杰出人物,与这里所说“执着”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人群谋幸福、建奇功、创伟业的志士,在成功之后也绝不可执着在成就上,必须“功成、名遂、身退”,才合天道,否则便潜伏着如影随形的危机。历史上的实例很多,如辅佐刘邦打天下的汉之三杰(萧何、韩信、张良)便是最为突出的典型,其中,张良乃是“功成、名遂、身退”的极好典范。
修道的人更怕执着,即便是修行到接近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仍有执着心,执着在道业上,执着在神通上,执着在功德上,便很可能引起退转,直至堕落。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凤仪先生常讲“一切无说”即是对“无执境界”的最简明的描述。苏格拉底是希腊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愉快,没有忧愁的时候呢?”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物品”。所以苏格拉底可以说是西方古代破除执着的典型。凤仪先生说:“心着于物的烦恼就生,着于道的神气就生”。
上述十四种心只是人心表现中的一部分。人心千变万化,微妙难测。然而,其根源只是一个“我”字占据人们的心灵,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结果给自己的生命造成深重的罪业和无边的痛苦。要想彻底解脱自己,必须以道心做主,人心服从道心,方能自救、自拔,始有到达彼岸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