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仪讲人心的14种表现形式
发布时间 2012-06-26 浏览 67786 次
质再丰足,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何况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所能享受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常言说:“家有千顷良田,夜眠不过八尺”。人们为了金钱,疲于奔命,绞尽脑汁,但发了大财后,却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包袱,日夜忧虑。为了如何能保住这些财富不受损失,更要加倍费尽心计。况且富有了之后,对子女溺爱,娇生惯养,使之依赖成性,正是贻害后代。一旦人们在金钱欲望泛滥之时,欲火燃烧,为了猎取更多的财富,不择手段,就会象飞蛾扑火般的自取灭亡。因此在发财之后,仍能于财富之中寻出真正乐趣的人很少,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确有道理。


  金钱和^***原是一丘之貉,二者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有的人以为有了金钱便有了一切,殊不知金钱不是决定人们幸福的唯一因素。金钱虽然可能攫取美色,但买不到纯洁的心灵。历史上由于金钱^***给人们带来祸患的事例,不胜枚举。


  贪得无厌,不仅造成道德品格堕落,并且最后无不酿成可悲的下场。所以先生说:“贪就亏天理债”,经常教人们去掉贪心。佛家更把“贪”列入“三毒”(贪、嗔、痴)之首。


  (2)私心


  私心是“后天心”的核心,一切以我为中心,遇事先为自己打算,看看是否于我有利,是否有便宜;占便宜就乐,没占着便宜就不高兴。如果吃亏了,就要生怨恨心。私心是豢养一切后天心的巢穴。是所有烦恼与痛苦的根源。一旦个人利益受侵犯,自尊心受伤害,便立刻产生敌对心理,严重时便采取报复行动,往往造成不幸的后果,常言说: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但私心之泛滥,超越一定规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时,就要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而闹起纠纷。反过来,如果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儒家的“恕”道了。


  私心越大,则苦恼越多,为何这样讲呢?私心大的人,他的贪欲也必然多,那么满足不了的欲望,当然也要多,当着一个欲望达不到时,就很不愉快,何况更多欲望不能满足时,不就苦恼重重了吗?而且被私欲牵着鼻子走的人,永无满足之时;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欲望是无底深洞。既然私欲永无满足,则他的苦恼便永无尽期。这正是自己欺骗自己。所以常言说,欲壑难填,就是这个道理。多数人把金钱看得太重,殊不知他占有了金钱,而金钱却占有了他的灵魂(全部精神为金钱所役)。如果财迷心窍,竟而失去理智,贪赃枉法,偷盗抢劫,图财害命,结果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落入法网,甚至丢掉了生命。


  有人说,人类正因为有欲望,才能不断的进步,才有科学的发展,这话诚言之有理,完全正确。然而那些私欲泛滥,作恶多端的人与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岂能同日而语?


  (3)妄心


  胡乱的想法,荒谬的打算为妄心。它的建立既无可靠的真实基础,又不能从现实出发,随意所为,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且使心绪不宁,竟而精神恍惚,徒增烦恼。有时妄念是无意中产生的,来无影去无踪,是修心养性者的极大障碍。但也有的妄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表现了个人的狂妄自大,想入非非,往往结果一场空,这种人的思想活动,乃是私心膨胀的又一个侧面。由于荣华富贵名利地位之心牵引,常常把人们拉入绝境,理想幻灭,希望落空,自信心崩溃了,跌入深渊,这便是他一开始就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而轻举妄动的结果。其实,财富、名利、地位都不可能永驻,都不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所在,而是些虚妄外在之物。人们由于追求它们生起的妄念,污染了自己的本性,造下了罪业。


  那么又如何对治妄心呢?一是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认清现实,不可跟着个人的私心妄念盲目奔驰。另有一种高层次对治妄心的途径,便是“见利思义”、“唯义所在”。只要是在道义上应该做的,不问利害得失,要勇往直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如果于道义上良心上说不过去,虽然前面是一项难得的财宝,唾手可得,但也绝不动心,这便是道心做主,妄心让位。


  (4)怨恨心


  怨恨心多发生在个人利益受侵犯,感情受伤害的时候,常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如怨恨之心发泄于外,便是秽言出口,撕破脸面,或采取报复行动;如蕴于内,则愤愤不平,怒气填胸,痛苦不堪。追其根源,则不一定是什么原则问题,往往由于一句话或一点小事引起。其实如果不是由于对方说话无礼,便是你个人心胸狭窄,缺乏涵养。事情怨谁,暂且不论,只就把自己气得如此苦不堪言,便是个极大的损失。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为了他人的无理而生气,便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其实行为无理的本人不一定受到惩罚,而你却因此气得头昏脑涨,身心俱损了,这不是你当即受到“惩罚”了吗?凤仪先生说:“看他人不对正是自己不对”,即是指此而言。无病的人可由此气出病来,有病的人可因此病情立刻加重。但这对彼此矛盾的解决,毫无补益,而自己却首先承受了这场冲突所带来的后果。


  古人说:“气为诸病之源”。又说“百病从心生”。先生说:“心中常存他人的好处便是存阳,常存他人的短处,便是存阴”。阴气存多了必然生病,这就是说明由于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生理因素。举一个人所共知的例子,人们在心理不愉快或精神烦闷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美味佳肴,也吃不出味道来。又如长期怨气闷在心里得不到发泄时,更极易患膨闷胀饱,消化不良等病症。至于由于精神因素而患了严重的疾病者更是常见的。如由于一场暴怒而引发了脑血管疾病,确是时有发生的。其实有许多种疾病都来自心理因素。


  凤仪先生说:“人与人不和是因为有心,心(人心)是个小人啊!”由于人心在作祟,可引起很多的家庭不和睦,如夫妻反目,婆媳不和等现象,确是随处可见。在人群中由此而发生殴斗,甚至流血事件,也不时出现。所以恨怨心是家庭和社会不安定的祸源,尤其对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以至自我解脱,乃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凤仪先生把化除气火,列为修心养性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不论儒、释、道哪一家,都把心性的修炼,作为超凡入圣的必修之课。

 


  (5)淫欲心


  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力最大,吸引力最强。尤其^***这一关,古往今来,英雄豪杰闯不过去的,大有人在。再者那些财大位高的人,他的淫欲之心,可肆无忌惮地泛滥,致使地位越高,则人格愈低下。他手中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可以为所欲为,结果陷落深渊,身败名裂者,不胜枚举。所以修行人把戒“淫”列为最重要的戒律之一。


  修道的人最重“定静”二字,淫欲之心不戒除,怎会定得住,静下来,怎能坐到净化心灵?一个人,如果^***之火在心里燃烧,不必说修道之士,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也已经不“称职”了。特别是整个心灵被淫欲占领时,便什么荒唐事都可以干得出来。比如同甘共苦几十年的结发妻子可以抛弃,对儿孙可以不顾,而迷醉于寻花问柳。所以淫欲对性灵的污染最为严重。孔子有“戒色”之训,正是为此。


  陷在^***旋涡里的人,如果是一个学子,绝读不好书;如果是一个工作人员,绝不能一心为人民服务;如果是一个军人,绝打不好仗。淫情如果发生在家庭里,则夫妻必要分崩;如果发生在人群中,则必要闹得人际关系龌龊。总之,它象毒瘤一般,生长在哪里,哪里必要溃烂,所以戒淫欲是作完人的起码条件。


  (6)虚荣心


  虚荣心即是羡慕追求表面的光彩、体面,而不是着重实质的进步与提高,好虚荣的人从想的到说的、做的,往往都没有实在的基础和真实的内容,却处处要与人相比,贪好攀高,其实“贪好”与“做好”有两种不同的内涵,贪好是想要把好事(如名、利、财、色……)都归于我,而做好是向好的方向去努力。好虚荣的人,本来没有充足的经济条件,而硬要千方百计装做富有,本来没有那么大的本领,偏要把自己装扮得很有才华,一旦做出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很怕别人不知道。由于这种虚荣心的驱使,平日很难踏踏实实地工作,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但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尊心很强,不愿让别人指出缺点,提出意见,不肯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处处离不开虚伪的面纱;如此做人,永远不可能有开阔的胸怀,坦荡的情绪,更不可能与人坦诚相见,肝胆相照,这岂不是永远做一个不实事求是的假人吗?有句名言说得好“虚荣很难说它是一种恶行,然而确有许多堕落者,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向堕落的深渊”。


  虚荣心太强的人,不可能肩负责任,更不可能做出一番事业。他的意志很脆弱,感情易波动,经不起坎坷逆境的考验。因他的内心总是被虚荣二字羁缚着,见不得一点“不好”和打击。他的所谓成就,都是建筑在虚假的基础上,有时做了一些好事,目的也是为了求人知,如果事与愿违,他便懊悔不已,认为好事白做了。所以凡是为善而求好报者,严格说来,都属伪善。只有认定“众善奉行”是天经地义,不含任何私心,方为真善。所以凤仪先生说“学好(求好)的人多,学道的人少”。


  (7)嫉妒心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谓之嫉妒。原来对方并未侵犯他的利益,伤害他的感情,而是他单方面产生的敌对心理。只许他永远居于领先地位,不许别人超过他。假如人人都存这样心理,人类还能进步吗?恐怕永远停留在原始蒙昧状态了。所以嫉妒心理是人类前进的最大绊脚石,对个人来讲,存有这种心理,便永远不会上进。如果反过来讲,别人进步我高兴,我可以向他学习,别人的成功我欢迎,欢迎社会上又增加了新的成果。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便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前者对己对人都有害,后者对己对人都有益。然而却有些人死死地抱着嫉妒心而不放,可见嫉妒心是何等的顽固与卑鄙了。欲修身立命者,存有嫉妒心,正与把船牢系在岸边,虽欲撑出半步,也绝不可能的道理是同样的。


  有人问亚里斯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快呢?”亚里斯多德回答说:“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本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嫉妒心如果滋长在位高权大者身上,便可助长其杀机,在他身边的人,前进的步子比他稍大一点的便危险了。轻则压制,重则被除掉。古人说:“人心惟危”,于兹愈可证其言之确凿了。所以先生说:“嫉恨是造孽的总根”。


  (8)牵缠心


  牵缠心的表现是拿起来放不下,粘上就摘不开,致使心灵上的压力沉重,有时陷进去,长时间不能自拔。牵缠心多表现在对人、对事、对物,其中尤以对人的牵缠最为严重。例如在家庭里,上有父母,中有妻子,下有子女……,在各种关系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诚然,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最为严重,子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在牵着父母的心。幼小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然而由于过分的牵心,往往变成溺爱,失去严格的要求与正确的教育。因而过分的疼爱,对某些事情就不能正当的对待与处理。比如医院里有多年经验的老护士,为患者注射,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对自己的小孙子注射时,竟弄得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中间有个“亲情”在障碍着,缠绕着。因此常常是很简单的事,反而复杂化了。所以身上的重负放下容易,心里的重负放下就非常难了。


  牵缠心的突出表现是“爱别离”。人常相聚首,而一旦生离死别,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伤感与痛苦,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夭折,有时多年不能忘怀,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夫妻长期居于两地,互相牵心,昼思夜想,心绪不得安宁。情人一旦失恋,便痛断肝肠,甚至走上绝路。此类牵缠心都不是用语言劝说所能轻易奏效的。看来牵缠的魔力竟而能致人于死地,真是不可思议。所以牵缠心往往能把一个人长时间困在精神的牢笼里,无法自我解脱。先生说:“以情相恋的,都是冤缠鬼”。牵缠多么可怕!


  学道者最怕牵缠。有牵缠便不能“制心一处”,致使精神分散,严重时可把个人的整个心身搅乱,弄得神魂颠倒,神不守舍,如痴如呆。有的人修炼一世,在功果即将圆满时,竟而被放不下的心事,或未了的念头牵回来,而未得解脱。传说古时有一位修行多年的道人,道果成就,正值升天之际,忽然想起来,平生最为心爱的珍宝,灵魂便立刻退转回来了。俄而觉悟道:“啊!原来是这个小东西把我拽回来了,使我数十年的道业,毁于一旦!”一激之下,便摔碎了珍宝,后来继续加修,彻底了脱一切,才轻松自然,毫无牵累地羽化了。所以凤仪先生说:“人不成道因为牵缠,只是牵缠二字竟把佛祖吓得大哭。”这种激切地警语,有力地说明了牵缠挂碍,对修道的人是最大的危害。


  修道者能在修行的过程中达到割情断爱,确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所以古人说:“太上忘情”。这样才有了脱尘寰的资格。那么怎样去掉牵缠之心呢?首先要做到“求己而不求人”。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人的一生最大的事,就是尽到自己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责己而不责人,最后做到无愧无悔,心安理得,了却一切。尤其是在伦常之中,更是如此,只要对人尽到我应尽的力量就可以了,正如我欠人的债都还情了一样的轻松。至于对方如何,就不必更多地过问了。相信他的命运,最终还是由他自己决定,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助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正好象植物的成长,各自有它不同的规律,你再着急,时候不到,也是不能成熟的。这说明牵缠挂碍是毫无用处的,只能有害于自己。说到究竟,欲彻底去掉牵缠心,还必须看破一切,放下一切。

 

 


  (9)多疑心


  疑心和信心是相反的。多疑的人,一生难负重任,难成大业。他处人不能推心置腹真诚相待,常好望空捕影,无中生有。不是想这个人对他有意见,就是想那个人讲他的坏话,总是疑神疑鬼的。如果身为领导,他不能相信下属人员,不敢大胆用人,不敢放手,所以,他手下的人,无法施展才能,难成事功。这样人,交朋友也很难坦诚相见,患难与共。在家庭里如果狐疑心重,对人处处提防,时时小心,则夫妻很难和睦,无形中使对方精神受到束缚,往往伤害人家的自尊心,必然造成很多烦恼。其实多疑心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失去准确性。


  有远大理想的人,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和坚定的意志,方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潜能才能发掘出来。如果信而不实,疑虑重重,劲头便不足,才智也不可能充分发挥,这样的人的事业成功率就要降低了。


  信心真,信力足,才会产生真实的感情与旺盛的力量。比如看电视、看戏剧,看到动人处,与剧中人同喜怒,共哀乐,这是与剧情完全打成一片(已无半点怀疑)的结果。否则认为剧情是假的,剧是人编的,这就不能产生真实的感情了。很明显,信心与疑心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便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对宗教,性理疗病或气功,都必须有十足的信心,方能产生力量,所谓“信则灵”,就是这个意思。有了信心,就等于把电视机的开关打开,调好频道,节目自然能收来。而怀疑心就等于开关闭着,再好的节目也收不来。又比如铁锅有砂眼,球胆有漏孔,总是要漏水跑气的。信而不实或者多疑心的人,正象那砂眼和气孔似的,终难完成其功用。所以凤仪先生说:“人,必具大信力才能成道”。


  (10)依赖心


  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谓之依赖。依赖常了,便养成依赖心。幼小的时候,生活不能独立,依靠父母,这是正常现象。但已经到能够独立的年龄,仍然处处依赖父母或他人,就成为人生一大缺陷了。


  生活上能自立,经济上能自给,是一个健全人所必须做到的。否则,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终日无所事事的人,便成为寄生虫了。这样的人活得毫无意义。所以生活上能自立,是每一个人生存的起码条件。


  人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真正的幸福,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能自立,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生活上也能自立。如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必要依靠某某人,离了他(她)就不能自立(病残者除外),一旦遇到生离死别的情况,便一蹶不振,痛苦不堪,此时,物质生活再丰足,也难有幸福了。又如在团体中依靠某上司的私人关系,被提拔上去,一时扬眉吐气,不胜荣耀,然而有朝一日,某上司下台了,他也必然随着垮下去,这便是依附他人不可避免的结果。


  人必须打破依赖心,不靠任何人的权势,全凭自己的德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上去,这样才会有稳固的根基,光明的前途。


  学道的人更贵自立,有一首描写云游禅僧的诗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如此顽强的自立性格多么潇洒而高洁啊!这并不是提倡出家,而是赞赏这位禅师为了探寻真理体验真理的卓绝独立的精神。其实不仅是修行的僧人,即便是一位作家或科学家,都有甘于寂寞,富于自立的品格。只有耐于寂寞的人,才能永不寂寞,这正是一种可贵的高尚的自立精神。


  依赖心强的人,是不能修道的。修道者要不畏艰苦,不怕孤独,箪食瓢饮,也能安贫乐道,坎坷逆境,也能泰然处之。少欲知足,自然少生烦恼。


  先生说:“不能自立的人,何时也不能出苦”。因此,他才风尘跋涉,奔波四十余年,创新女子义学,让女子读书自立,以求永远出苦得乐。


  (11)挑剔心


  对人对事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便是挑剔心的表现。可是还美其名曰:“一贯认真,对人负责”。实际上是缺乏修养,涵养力很差的反映。如果在家庭做老人的,对子女总好挑剔,本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弄得儿孙不知所措,因而不愿接近老人,甚至成年之后,便要远离开家庭,所以好挑剔的老人,有福也享不好。夫妻间吵架,也往往是由一些小事引起,其实也正是挑剔心从中作祟。


  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对群众专好从细节小事上着眼,吹毛求疵,往往在大事上忽略,造成因小失大。不仅对群众工作搞不好,并且很容易影响了大事,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以平均使用,必要先抓重点,如果大事小事都用同样的力量去管理,恐怕西瓜芝麻一齐去。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就是指对小事不要过分挑剔,视若糊涂。但对大事原则问题,却毫不含糊,正是小事糊涂,大事明白。


  对着重修心的人来说,好挑剔即是“分别心”的泛滥,把自己陷到是非的旋涡里,便要过分的计较是非。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师过察则无徒”。对人过于苛察,便显得毫无涵养,使人对他不得不敬而远之了。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乃是胸襟开阔兼容并蓄,善养人才的表现。《易经》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说的这种容纳一切的精神境界。

 


  (12)争理心


  人在彼此闹矛盾的时候,往往认为责任在对方,而自己有理。从刚懂事的小孩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绝大多数人如此。这种争理之心,几乎人皆有之,事实上并不一定是真怪对方,然而矛盾发生之后,能够主动承认错误的人,是很少见的。人我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常常闹纠纷,其关键即在于此。更有甚者,责任明明白白是在自己身上,却强词夺理,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争理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自己认为过去我对他有许多好处,但是现在他把我的好处全忘了,认为他太对不起我了。


  又如某件事的成功,都是我的功劳;然而办糟了,便推卸责任地说,都是他的过错,与我没有关系。这是推过揽功,认为自我一贯正确,总是有理的表现。


  争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 我做了许多好事,花费很大的力量,但是没有人看见,没有人说我好。早知如此,不如不做了。
  2. 这宗活就是我最卖力气,别人都不使劲,我太不上算了。
  3. 我吃点亏没关系,但是吃亏要吃在明处,让大家知道。
  4. 这事不怪我,是他们的误会,非弄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不可。但是一时搞不清楚,怎么办呢?几年也搞不清,你还怎样呢?背着多年冤案的人,又该怎样?
  5. 按道理涨工资本应有我的份,但没涨上没关系,我不是争这几个钱,就是要讲讲这个理(其内心里还是为了这几个钱)。
  人群中,上述争理的现象是常常发生的,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它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烦恼,然而徒增烦恼,对事实又有何益?尤其对心量狭窄的人来讲,可成为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成了多年的沉重包袱,严重地损害了个人的心身健康,竟无法自我解脱。


  然而上述事实,如果放在一个有远大志向,胸襟开阔,能高瞻远瞩的人身上,很可能是与上述情形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心境了。他能把那些别扭事视为对自己的一种考验,或严酷的锻炼,多从有利的方面来想,这就叫作内心世界的“拨阴反阳”。
  争理现象在家庭与亲友之间,更是常常发生。如由于说话、处事,彼此认为不合理,而引起了争执。尤其亲友之间,由于礼尚往来,厚薄亲疏等而引起争理的情况,更是常见的,有的表现在外,有的暗含于内,都会带来种种不愉快与麻烦。所以凤仪先生说:“断不了争理,断不了是非”。


  (13)自满心


  《书经》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所以能被千古传颂,只因它道破了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人不论在知识、学问、才能或德业上,一旦自己认为满足了,便是固步自封。其实不仅是止步不前,反而要后退了,自满是走下坡的开端,潜伏着失败的种子,月盈必亏,自然之理。所以只有谦虚,才会使人不断进步。


  如作为一个读书的学子,有自满心,其学业必然退步,古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说:“学无止境”。学问既无止境,怎能容得自满呢?自满的实质,就是骄傲自大,做出一点成绩,沾沾自喜,甚至自夸自擂,自以为了不起,这样,不仅消退了前进的动力,且暴露了自己的轻薄肤浅。


  学道的人更忌自满,自满是求道者的最大障碍。有一位南隐禅师,一天当一位学者向他请问什么叫做“禅”时,南隐一言不发,只是以茶相待。他持着茶壶,向杯子里倒水,杯子满了,仍继续注入,水都溢出来了,还是不停止。这位学者眼见茶水四溢,直到再不能沉默下去了,慌忙提醒说:“禅师,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点了头说:“你就象这只杯子一样,心里装满了你那偏执的看法与成见,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呢?”所以先生说:“人得空出来,才能归先天。”


  (14)执着心


  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追求满足欲望中度过的。如权势、地位、财富、名利、爱情等等,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真的得到这些,就幸福了吗?恐怕过不多久,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其原因何在?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况且有些认为是幸福的东西,转眼又变成痛苦了。比如人们以为升官发财是幸福,然而,一旦丢了权势,损失了财产,便立刻成为极大的痛苦了。又如赌博的人,在赌的时候,以为是最大的兴趣,但输了钱便马上带来不兴趣。吸鸦片的人,当时的兴趣飘飘然,无法形容;然而,一旦犯瘾了,或家业败落了,其狼狈相也是无法形容的。诸如上述的幸福与兴趣,都是非常短暂、转眼即逝的,“欺骗性”非常大。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执着”二字。实际就是本末倒置,以假当真。执着在虚幻不实的事物上了。


  人往往被执着二字,牵着鼻子奔波一生,到头来不仅仅是一场空,且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甚至是惨痛的悲剧。如执着在爱情上,在恋爱的过程中,其幸福感好象无以复加了,然而,一旦失恋了,其痛苦也是无以复加的,甚至由此而走上了绝路。这便是执着在爱情上引起的严重后果。执着的劲头越大,其痛苦越大。执着什么,最后必受什么苦,因为你所执着的地方,正是最能牵动你心的地方。所以凤仪先生才说“世界是个万迷阵”。


  人们执着肉身为最实在,一切都为了它,整个心灵为肉身所役,结果造下无边的罪业。佛教说:“身为苦本”。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实,身体是行道的工具,为了修道立功立德,借假修真。然而人们偏偏执肉身为真,才造^***生的种种痛苦。由此可见,凡事以我为中心,处处为了我,这便是各种执着的根本原因。不过历史上那些为正义而坚持到底,甚至以身殉道或杀身成仁的杰出人物,与这里所说“执着”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人群谋幸福、建奇功、创伟业的志士,在成功之后也绝不可执着在成就上,必须“功成、名遂、身退”,才合天道,否则便潜伏着如影随形的危机。历史上的实例很多,如辅佐刘邦打天下的汉之三杰(萧何、韩信、张良)便是最为突出的典型,其中,张良乃是“功成、名遂、身退”的极好典范。


  修道的人更怕执着,即便是修行到接近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仍有执着心,执着在道业上,执着在神通上,执着在功德上,便很可能引起退转,直至堕落。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凤仪先生常讲“一切无说”即是对“无执境界”的最简明的描述。苏格拉底是希腊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愉快,没有忧愁的时候呢?”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物品”。所以苏格拉底可以说是西方古代破除执着的典型。凤仪先生说:“心着于物的烦恼就生,着于道的神气就生”。


  上述十四种心只是人心表现中的一部分。人心千变万化,微妙难测。然而,其根源只是一个“我”字占据人们的心灵,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结果给自己的生命造成深重的罪业和无边的痛苦。要想彻底解脱自己,必须以道心做主,人心服从道心,方能自救、自拔,始有到达彼岸的希望。

 

rekh.jp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