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见的人,对人世间的一切,要看假了,识破了,不执着。然而在道义上又必须行真了,如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在社会上应负的责任,绝不能马虎从事,敷衍应付,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尽力实行,否则便等于欠债拒还,永远达不到解脱的目的。
(2)尽伦
人生在世上,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夫妻、兄弟……,一个人生活在人群中,充当了许多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其不同的规范,此规范就叫作道。只有按其规范行事,各行其道,才能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处理得恰如其分。古人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伦常。
梁漱溟先生在《人心与人生》中有一段话说得好,“人对人的问题虽存于彼此之间,但人身有彼此,而生命无内外。浑包对方若一体。从乎自觉能动性。采取主动解决问题,自是在我。若期待对方.责望对方,违失道矣。唯责己者为不失自觉。是以古人云反求诸己(语出《孟子》)。但问题或未易得到解决。则‘尽其在我’是曰尽伦”。
家庭中的伦理,不外孝悌慈三个环节,尽伦的重点是求己。子女对父母要尽孝,兄弟姐妹间要尽悌,父母对子女要尽慈,夫妻之间要尽义。尤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但实行起来是很复杂的,有层次的不同。比如孝道,凤仪先生讲有“孝身、孝心、孝性”和“大孝、小孝”之别。又如慈道,父母对子女一味溺爱,不但不慈,反而害了子女。所以才说“道心惟微”。在社会上有尽职之道日忠,有朋友之道曰信。伦常之道不是用一个简单原则而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表面看,是人对人的问题,其实质乃是心对心的问题,尽伦是道心的主要体现。
伦理之道,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讲求不讲求,而你无时不出入行止于其中,这是任何人逃脱不掉的。即使你出家了!还有师徒关系,师兄弟关系。只要有人群存在,就有伦理存在。先生说:“道是相对而生,是绝对而行的”。伦常道不尽圆满,便不会彻底自我解放,不自我解放,就不能了脱,说“抵达彼岸”也只是一句空话。
(3)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主要是理解他人的心理与感情。人们都是理解自己,尤其对自己的委屈、苦闷、忧虑、渴望等等最为了解,却很少知道别人的痛苦与难处。颠倒过来讲,如果他人一旦理解我的委屈与冤枉,我便感到莫大的欣慰了。人与人的不和谐,往往是由于互不理解。本来他已受委屈了,心理的压力很大,而你又狠狠地挖苦他一顿,这不正是火上浇油吗?其实,最能刺伤他人自尊心的,便是瞧不起人的态度和挖苦人的语言。
一个小孩正在那里玩得很高兴,你无缘无故地干扰他或破坏他的兴趣,弄得小孩哭叫不已,这便是你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你认为是毫无用处的活动,但在小孩心中却认为是很大的事。又比如家长无休止督促孩子学习,闹得孩子一听到学习二字,便立即感到头痛,认为学习是最大的苦恼,这样持续下去,成绩是永远不会提高的。更有甚者,用野蛮粗暴的手段,为了学习逼得孩子酿成不幸的悲剧。这都是由于对儿童心理不理解而造成的。这是用^***的心理去代替孩子的心理了,所以不理解孩子的心理,是绝对教育不好孩子的。老师不理解学生心理,也绝教育不好学生。
如身为领导,以为一味严格斥责下属员工,就可达到目的。其实这是以权压人,怎能起到教育作用,殊不知如此下去,你刚一开口,大家便在内心里筑起一道墙,早与你隔开了。领导压根就没理解员工们的心理,无形中使群众内心与你有了很大的距离,必然事与愿违。
在家庭里,理解对方的心理,尤为重要。如夫妻间,丈夫对妻子的委屈一点不理解,妻子对丈夫的艰辛一点不体贴,这样的家庭,是永远不会幸福的。如果用理解的心情去对待他人,比如,对方发脾气了,要知道他(她)是生气了,必然要发泄出来,所以才动脾气。这样想,矛盾不就很好解决了吗!青年人烦老年人好叨咕、咀碎,其实,应理解这正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反过来,老年人也应理解青年人心理,他们已有自立能力了,不须过份操心。能相互理解就好办了。
对老年人心情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俗语说:“老年不好活呀!”人到老年,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中牵挂的事情更多了,总是放心不下。如果对老人的难处不理解,不体贴,刺伤他(她)们的心,则老人的痛苦,便顿时倍增。比如有一位“孝子”从外地回家,为老母买了一些水果,老母却把水果分给孙子们,自己所剩无多,为此其子便大发雷霆,把水果收到一起,都扔掉了,气得老母几乎要死。这便是由于不理解老人心理所致。其实老母把水果分给孙子!比自己吃了还惬意。你说这个儿子是孝还是不孝!实际上他只知“孝身”,而不知“孝心”,更不懂得“孝性”。
不论家庭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才能相安。所以理解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不理解他人,彼此的心理通道就永远封闭着。只有真正相互理解了,道心之门才会打开,才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责任心
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都有不同的分工,只有各负其责,都关心整体,这个整体方能正常运行,否则便是一盘散沙,没有生命力了。责任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如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负责,子女对父母负责,其责任心完全是自发的。另一种是社会分工,如社会上的各种不同的职责:士、农、工、商、官等等。只有人人负起应负的责任,认识自己责任的重要,尽力发挥其才能,这个社会才有前途。其根本动力就是责任心。然而职业无贵贱,人格有高低。干什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不同,缺少哪一行也不行。假如城市里的掏粪工人^***了,则这个城市便可能臭气熏天,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邮递人员^***,便立刻信息阻隔。所以社会上缺少哪一行,都可能造成运转失常,立刻影响整体。由此看来,责任心是何等重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无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标准。毫无责任心的人,便是极端自私的反映,最终必将成为社会的垃圾。从一个家庭来看,各人都无责任心,就离败家不远了。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无责任心,那么这个社会的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责任心的升华。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中还存在一种超人的伟大责任心,他们是医治人类灵魂的大圣人。如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等,他们负有特殊使命,是以拯救人类为己任。孔子周游列国,为了实行德治,著书立说,以实现人类大同为最终目的,所以被尊为千古的圣人。印度的释迦牟尼为了给人类开辟一条出苦得乐、了脱生死的道路,抛弃太子的荣华富贵,而遁入深山苦修多年,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佛陀,创立了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己任,被尊为佛祖。西方的耶稣是基督教的教主,为了拯救世人,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其教义的生命力,千古不衰。这样的伟大圣人在人类史上是稀有的,是人类中的精英。他们的使命不是任何人的指令,而是时代的赋予,他们的责任心,实际上是被时代的各种痛苦制造出来,培育出来的。其思想体系,超越人类一般的价值判断,他们已完全进入了最高精神境界。其责任心是自发的,是所有责任心中最高尚最伟大的。所以责任心对常人来说,是道心的基础,但是以圣佛来讲,责任心乃道心之极致。
总之,责任心与人的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有责任心,则人的生命才会有意义,才会更有价值。
(5)适应心理
人都知道健康的身体可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在夏季的30多度的高温气候下能适应,在冬季零下30多度的寒冷天气,也能适应。人的心灵也应该锻炼的如身体那样的健康,能适应顺逆不同的各种境遇。在不顺利的坎坷逆境中,不颓靡,不灰心,不为所转,能经得起突如其来的打击,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精神素质,是事业成功的砥柱,是理想实现的保证。否则,只能处顺境而不能处逆境,正如温室中的花草,经不起风吹雨打。
人一生,从幼年、青年、壮年一直到老年,始终一帆风顺,一点坎坷没有的太少了,也可能没有吧。一个人多多少少要有一些波折或逆境,不过性质不同,大小不一罢了。不是家庭的不顺利,就是社会上的坎坷,总是要遇到一些逆心的事。所谓有本领有能耐的人,并不是他一生未受过一点折磨,而是能正确地认识坎坷,正确地对待逆境,不怨天,不尤人,泰然处之,并通过努力解决当前的困难,改变不利的环境。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处理途径了。然而通过最大努力,也改变不了客观条件,那么怎么办呢?就要回过头来,改变自己了,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适应当时的环境,这乃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由于缺乏适应心理和应变能力,而抑郁致疾,甚至致命者大有人在。这乃是弱者的后果。前者正是先生常说的“事坏人不坏”的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事情虽然失败,而人并未因此而垂头丧气,一撅不振。
不能适应环境的人,怎能谈到创伟业,建奇功呢?所以适应环境的心理与性格是有大成就的重要条件。古人说:“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诗,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语出苏轼《贾谊论》)这是所有伟人哲士所必俱的品格。
修道的人,更要善处环境,不仅不被名牵利诱,而且要有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儒家的贫而乐,佛家的能忍辱,都是这种情操的体现。
一棵小草为什么生命力那么强?虽然经过狂风暴雨的摧残,仍能照样生长?只因它的适应力非常强。因此,可以说适应力强的人,则生命力必强,适应力与生命力是同步的。
(6)自我认识
希腊古代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生最宝贵的知识,就是认识自己。”他在道德上是伟大的。有一天中午,在阳光下,他拿着一根蜡烛,在街上走着,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他的学生问他:“老师。你在找什么?”苏格拉底严肃而认真地答道:“找自己!”他这种奇特的行为,正是唤醒人们认识自己。所以“认识你自已”是他的第一准则。认识自己为什么这么难呢?我们平日一睁开眼睛,首先看见的,往往是他人的错误和缺点,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就看不见了,这样就很难有自知之明。自己不认识自己,便不能改正错误和缺点,这样下去,进步与提高,又从何谈起!
那么怎样来认识自己呢?人们肉体上的病患,比较容易发现,有了症状,可以到医院检查治疗,而心性方面的“病患”,便很难自我发现了。比如因为私心杂念,忧思烦恼,造成内心世界的不安宁;由于恨怨嗔怒的发作,竟致内火中烧,痛苦不堪,加之平日的情牵物累,搅得神魂颠倒,夜不成眠。此类情形,都可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但这些精神不健康的根源,很难自我认识。然而,它却可为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深一层地说,它可直接染污我们个人的性灵,使自己深陷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由此看来,不论是微小的进步,或是巨大的成就,都必须从自我认识开始。
认识自己,才能控制自己,掌握自己。比如心量狭小,脾气暴躁的人,却想做大事业,是很难如愿的,正如俗谓“小心眼做不了大事情”,是颇有道理的。所以人们在心性方面的失误,其根本原因,是不能自我认识。尤其是以非为是,为所欲为的人,就更难有所成就了。至于那些甘于被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的心牵着鼻子走的人,其下场当然是可悲的。只有充分认识自己心性的阴暗面,进行自我克服,自我调整,自我平衡,以至自我充实,增强道心,才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古代伟大的哲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是对他人的理解,自知便是对自己的认识。不理解他人,不认识自己,是道心存养的最大障碍,是事业失败的根本因素。不认识自己,便不能自主,极易成为感情的奴隶。处顺境则喜欢,处逆境则颓靡,不能驾驭感情,而被感情所奴役,便失去了自我主宰的能力。所以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智者。
上面所讲,只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惟有归根返本,圆满天性,才是自我认识的究竟。
(7)爱心
爱心是道德的源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爱是一切伦理道德之所由出。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兄弟之爱,姐妹之爱,夫妻之爱等等,家庭的天伦之乐,温馨与幸福,无不是从爱心产生的。由近及远,由于爱自己的父母,推而至于爱他人的父母;由于爱自己的子女,推而至于爱他人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扩充起来,爱同胞,爱所有的人,他人的痛苦,便是我的痛苦,他人的灾难,便是我的灾难。正如古人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这便是由于一般的爱人而升华为圣佛的慈悲了。
爱心又是一切力量的源头。比如一个女人在未做母亲之前,胆量是很小的,但有了小孩之后,为了保护孩子,便可与猛兽搏斗,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勇气。一位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人,可不辞辛苦,废寝忘食地工作。孔子为爱道德,重学问,培育人材,推行仁政,奋斗不息,竟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耶稣为爱世人,救世人,不惜牺牲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凤仪先生为了拯救广大女子出苦得乐,倡办女子义学,奔波数十年,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的动力是什么呢?无不是大爱力的驱使。由此看来,不论从事什么工作,缺乏爱心,不能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断难有所成就。尤其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如果没有爱心做为纽带,不论家庭、群体、社会,其现状与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爱”是“仁”字的大用,是生命的原动力,所以说“仁者爱人”。《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而“仁”即是生机之所在。所以仁与爱同出而异名,在人之元性中,乃是最根本的东西,是成圣成佛的总根。即使在植物界,“仁”也是其生命繁殖、发展和延续的根本生机。如桃的果核中有桃仁,杏的果核中有杏仁,瓜籽里有个瓜子仁,类似等等,都是反映了生生不息的机理,突出一个“仁”字。在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用字之妙。
我们常把仁和爱连在一起用,称作“仁爱”。人要保养这个自性中的生生不息之机,就必须培育发展这个“仁”-爱心。爱的反面即是杀。所以佛家提倡不杀生,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乃是戒杀,可以不伤害人类自性中的“仁”。如把仁字扩而充之,即是佛的大慈大悲,也正是体现了爱的升华和爱的究竟。
(8)公德心
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谁也不关心整体,那么这个家庭、群体、社会,就快要衰败了。从长远来看,个人和整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比如一条载满旅客的船,船底漏水了,有沉没的危险。这时,旅客们都惊慌失措,却紧张的保护自己的一点东西,谁也不急于想办法堵塞船底下的漏洞,不多时,恐怕这个船上的旅客都要随着船只一块沉没在水底了。很明显,旅客们都缺乏公德心,才造成这样惨痛的后果,这有力地说明,在群体里,公德心是何等重要!
一个群体,人人我字当头,个个私心泛滥,这是极为可怕的现象,因为个体已经失去可依靠的总体的生命力了,所以危在旦夕。只有人人都有公德心,群体才会兴旺发达,个人的生存才有保障,同时,人们的精神境界,也自然不断地提高。如此,大家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然而,在人们私欲横流,自私自利之心已根深蒂固的时候,才想改变现状,树立公德心,为时已晚了。所以必须从幼年时,即开始培养教育,使其道心逐步成长,人人自觉地发扬为公的风格,明确人群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而个人是全社会的一份子,懂得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专为个人的享受着想,必须为整体谋幸福。大家都得到幸福,个人的幸福也就在其中了。
(9)宽容心
能否容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大胸襟的主要尺度之一。很难设想一个鼠肚鸡肠的人,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常言说,有多大的度量办多大的事,确实如此。翻开历史,看那些树奇功、建伟业的人物,都有度量大如海的胸怀,为何这样讲呢?看看那些志大而量小的人,正好像很细的旗杆,虽然很高,但经不起狂风的摧毁。这说明既然高,就必须有相应的粗,这个粗,就意味着有远大抱负的人必须具有宽大的容量。所以宽容心是有大成就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宽宏的度量同时也是修道成德的主要内容。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语),是极赞宽容之美,容量是为人处世的高尚品格。从家庭来说,如果彼此不能相容,斤斤计较,则很难和睦。从一个团体来讲,领导对下属人员吹毛求疵,求全责备,缺乏爱心,必然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到头来免不了人心涣散,分崩离析。从一个兴旺发达的大群体来看,做为首脑者,其度量之大,自不待言。
究其实质,宽容心与爱心是分不开的,无爱心的宽容,其内心是不可能宽舒的!表面上容过去了,而心情却抑郁寡欢,则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在爱心基础上的宽容,并能理解对方,才可使人心悦诚服。这样不仅能团结众人,更能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在人我之间的关系上,如果勉强容忍,而不能在心里融化,待超过了容忍的限度时,很可能暴发出来,否则便积郁成疾。所以容忍的关键是“容而能化”,不留任何忌恨与阴影。突出一个“化”字,才能涵养德性,提升精神境界。寺庙里弥勒菩萨像两旁的联语说得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正是对宽容大度的极高赞美与歌颂。
(10)感恩心
孝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美德。为什么孝子最受群众的称赞和尊敬呢?因为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是最大的。从小受到父母的生养培育、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直到长大^***,父母投入到儿女身上的全心全意之情,是无以复加的。为了报答父母之恩,所以儿女要自觉地孝敬父母,其中被称誉为孝子的,便是报恩的楷模。与此相反,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父母者,被称为忤逆,被众人所睡弃,所鄙视,为国法所不容,因为他忘恩负义,严重地违背了伦理要求,被视为最不道德的人。看来,中国人是非常重视感恩报恩的。
除了父母恩之外,我们还要时时刻刻存多方面的感恩心,要感国家保护之恩,要感古今师表教育之恩,要感广大劳动人民之恩。农民种地我们才得饭吃,工人织布我们才得衣穿,军人保卫国防,我们才得安居乐业,如此等等。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无一不是劳动者的赐与。所以要处处感恩,时时感恩。常存感恩心,则怨天尤人的念头自然消除了。常存感恩心,便产生和暖之阳气;常有怨尤心,便产生阴气。阳气使人心身健康,阴气使人易患疾病。心理健康,身体自然健康。感恩可促使人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感恩可提高人的品德,感恩可使人常在幸福之中。你对谁感恩,则你的情志自然与谁融通,产生暖流。假如一个人常怀不满之心,不时地发牢骚,则必然人际关系龃龉,心身俱病,幸福何来!
(11)平等心
一提起平等二字,人们往往是要求人群、社会、国家处处实现平等,或单纯要求别人应有平等心,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然而自己却不肯运用平等心来对待别人,如对有权势有地位的人一种看法,对贫苦的劳动者则用另一种看法,正如俗语说的“看人下菜碟”。尤其对权贵者,馅媚奉承,对那些于己无用或地位低下的人,则不屑一顾,俗称这种人为“势利眼”。这乃是常见的不平等心的表现。从现实来看不这样做,就要吃亏,但却有些行止高洁,超尘拔俗的人,他们不为眼前利害得失所迷惑,即所谓“君子喻于义”的仁人志士,他们能真正地以平等心待人。
在历史上如唐代赵州的从谂禅师,有一天赵王来拜访他,走到他的床前,他仍不起床,然而,后来赵王手下的将军来看望他,他却走到门外去迎接。这说明了从论禅师并未因为赵王的身份高贵而卑躬屈节,也未因他手下的将军身份低而轻视。他当时采用什么态度接待,是根据自一己的身体条件和具体环境而决定的。又如南北朝时代的梁武帝笃信佛教,接见印度来的达摩大师时,问道:“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佛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达摩并未考虑他是帝王,竟率直的说:“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只是有为法),说的梁武帝十分扫兴,话不投机,达摩大师便径去洛阳嵩山少林寺了。上述两例,充分说明佛门高僧的不卑不亢,真正以平等心待人的高尚风格。
孔子赞美他的学生子路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仲由字子路)子路并未认为自己穿着破旧衣服而自卑,也未觉得在常人眼中的权贵人物了不起,都是以平等心看待他们。
人类原有的真心都是平等的,只因私心滋长,为了个人的利害得失,有了分别,便失去了平等心。佛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并说众生本具佛性。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人人皆可为圣为贤;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凤仪先生说:“心要平。”即是说遇佛与佛平,遇神与神平,遇人与人平,遇物与物平。这都是平等心的全体大用。所以平等心是道心,是本有的真心。
(12)诚信心
诚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经典《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又说:“至诚无息。”诚就是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统一。为了追求真理,体验真理,而全心身地投入,贯彻始终,所以才能取得成就。如果缺乏一个诚字,什么理想,什么事业,都不可能成功。无论求学问,创事业,或发明创造,都要有个诚劲作为动力,尤其正心修身,敦品立德,更要以诚作为基石,所以说:“诚之为贵。”并且要永无间断,遇到任何艰难挫折,都要坚持到底,“至诚无息”,否则,便是“不诚无物”,化为泡影了。
信和诚是相通的,常把这二字合起来用,如“诚信”。有信心就必须有诚心。为了实现某种高尚的理想,必须具有高度的信心,信念愈坚,则所产生的力量愈强。如果对某一理想,或某一宗教半信半疑三心二意,就不会有强大的动力,这就等于先天不足,必然半途而废。
信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先生说:“信在五行中属土,万物土中生。”信可以和许多表述德行的字眼连起来用,如信义、信实、信任、信用、信仰、忠信、智信、信守、信誉、信誓等等。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佛家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信字尤为重要,不讲信义的人,是立不住脚的。在信仰上,必须信而实,信而不实,等于不信,所以“信实”是信的关键。宗教称踏踏实实的信仰为“信德”。如果不信,不管怎样确凿的真理,在你身上也不会起作用,因为你闭着“开关”,再好的信息,再美妙的节目,你也收不来。所说的“信则灵”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学道的人,信又必须诚,信而不诚,就是底气不足,终难成功。
(13)“来应去静”
在纷繁复杂与矛盾重重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动中取静,心身平衡,是不太容易的,但它确是祛病健身的最重要的途径。细心体察一下,人们的意念却没有休止的时候,此伏彼起,纷纭杂乱,使你想清静也清静不下来。什么金钱利禄,荣辱得失,儿女情长,饮食男女等等,所有私心杂念,污染着整个心灵。总起来看,不外情牵物累,喜怒哀乐的困扰,使你终日不得宁静,那些形形色色的念头赶又赶不跑,像走马灯似的在脑子里团团转,使人们的心身,一刻也难以静得下来。
那么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排除这些干扰,从哪里下手呢?首先必须找到它的根源——“私”。字。私心越重,欲望越强,则千方百计地要满足欲望,从而杂念丛生,占领整个灵魂。如此,心灵怎会得安宁?人和物(包括名利)的关系就是这样,你占有它,它就必然占有你,你所占有的越多,则它占有你的也越多,你的心里就越发沉重。比如,你拥有一台汽车,你就必须为汽车服务,要为它准备汽油,要经常的加意保养。以此类推,你的财产越多,你就越操心,你就完全被物占有,为物所役了,因而压在你心灵上的担子必然越重。“既得之,患失之。”日夜为此忧思苦虑,你的心永远不会静下来。这不正是为了虚幻不实的假相而把真实的灵性污染伤害了吗!然而,对私心杂念用单纯控制的方法不行,那是搬石压草,一旦时机到了,气候适合,它必然故态复萌,只有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抽薪”呢?首先要把人和物的关系摆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要研究明白。不可以假当真,更不可以假害真。真能做到看得开,放得下,消除私心,则杂念自然就少了,心才会有静的可能。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这个意思。
事情来了,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事情过去了,就自然地轻松放下,私心不再作主,“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无念则已,有念则必须合道,这就叫做道心常存。
(14)常乐心
快乐与幸福是人所共求的。人们的希望实现了就快乐,没实现就苦恼;欲望满足了就高兴,没满足就消沉。然而希望实现了,欲望满足了,是否就永远快乐了呢,.这就不见得了。往往在快乐之后紧跟着的便是苦恼。比如做生意的赚钱了就快乐,赔钱了就苦恼。有权的人得势时就快乐,失势时就苦恼;亲朋好友欢聚时快乐,离别时就苦恼;情人恋爱时欢乐,失恋了就苦恼,如此等等。这些内心的苦恼与快乐,都是受外界的摆布,顺则乐,逆则苦,好则乐,歹则苦。苦乐不能自主,全靠外界的赐与,所以其快乐是短暂的、被动的。因而他的幸福是靠不住,非常脆弱,经不起风吹浪打的。只因他的乐不是真乐,所以不可能保持常乐,而真乐是不随环境转变的,并且由于乐可以排除阴气、病气,永葆心身健康。那么真乐是怎样取得呢?真乐发自内心,源于自性,是不受外界播弄的。真乐是好也乐,歹也乐;顺也乐,逆也乐;富也乐,贫也乐。如孔子赞美他的学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如苦修行的僧人和道士,常常是“孤身万里游”,照样常乐无忧。他们为什么能保持那种常乐呢?因为他们的乐是不假外求的,而是发自性中的乐,是道中之乐,他们看破荣华富贵、名利地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把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放在首位,少欲知足,胸怀坦荡,没有那么多沉重家产的拖累,更无情枷爱锁的牵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精神上的财富丰足了,心性中自然轻安明净,常乐在心。先生为了兴办女学,劝化世人,乞讨访道,历尽艰苦,仍然不失常乐,他的乐才是真乐。所以难也乐,苦也乐,他认为正是通过苦难来锻炼自己,考验自己,提高自己,其乐是自我充实之乐。由此看来,唯有不是从感官(眼耳鼻舌身)得来,而是向自性中追求的快乐,才是最究竟的快乐。
人在为大众做了一件好事时,发自内心的乐,其乐无比,所以古人说:“为善最乐”。比起用卑鄙手段巧取豪夺,那种见不得人的乐,其区别之大,不是非常明显的吗!.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因为内心“坦荡荡”,所以才能常乐无忧。常乐正是道心不失的反映,是正气充盈的结果。有道心自然能常乐,常乐才能涵养道心。
(15)平常心
佛家有一句名言,叫作“平常心是道”。普通人原以为道是神奇高远,玄奥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供少数高人研究探讨,修炼心性,成仙成佛的。其实,恰恰与此相反,道是至平至常的,就在日用生活之中。道是真理,真理是最平实的,是普遍存在的,绝不是追求神秘,神秘绝不是真理。道不是向外求的,只有“反求诸己”才是道。所以古人说:“道不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人离开自身,而想要向外边去求个什么神秘的东西,那便是妄求,结果只能误了自己。
平常心是心之常态,如果失去常态,就不合道了。比如一名射击手,在平日练习打靶时,几乎百发百中,但一到竞赛场上,就射中率明显下降,很不理想了。什么道理呢?就是他在竞赛时,失去平常心了,有顾虑、有负担了,所以手就不听从支配了。又如,有的学生平日考试成绩优秀,总是名列前茅,然而到升学考试时,却成绩突然下降,令人非常失望。究其原因,也和打靶的道理一样,失去平常心了。
真理的根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凤仪先生说:“道在平常。饮食起居都是道”。真理在最平凡之间,要在日用平常的琐事中来体现真理。比如吃饭睡觉是最平常的事,吃饭能定时定量,无好歹之挑剔,睡觉神清梦稳,无梦魔之困扰,这就很有道了。欲保持平常心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常人在富贵利达时,和穷困潦倒时,心态是截然相反的,整个心灵完全被外境所转,这时,平常心不见了。若能在这种“不平常”的时候,还能保有平常心,其精神境界是很了不起的了,未下过很深修养功夫的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必去掉执着心,才能保持平常心。有两句古诗写的好:“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寒潭水无痕。”竹子被风吹动,竹影扫着台阶,但台阶上的灰尘并未移动;月亮照在水里,穿过潭水,而潭水并无波痕。不管外界的事情如何变化,内心不为之动摇,不论自己做了多么大的好事,立了多么大的功劳,也不自以为是做好事,而认为完全是本分内应做的,仍保持平常心,这就是道心了。
永不失掉平常心的人,便“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遇到好事是鼓舞我;遇到坏事是锻炼我。正如宋哲学家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这是多么宽阔的胸襟啊!不仅对富贵贫贱看得那么平常,而且对生死都看得那么淡泊!
真正保持平常心的人,在顺境中不被迷惑,不失操守;处逆境时,不颓靡,不消沉。如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时,被困于陈蔡,断粮数日,而孔子仍弦歌不辍,坦荡自如。这不能不说是平常心的崇高体现了。
(16)无心
一位青年人,途中看见一个儿童在池边玩耍,突然落水,情况万分危急,青年人便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救出了儿童。当时,这位青年事先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只是是一心救命,这种心理与行为是纯善的,无私心的。但事后,他想到被救者家属应该给予酬谢。并希望众人知道他见义勇为的善行。殊不知,这时,他已经由毫无自私的纯善行为,降为有施恩求报之心的庸俗品格了。先生称他开始那种纯善心理为“先天心”,后来有施恩求报的心理为“后天心”。前者可称“无心”,后者便是“有心”(私心)了。
做好事的人,从他心理活动来看,可分为几个不同层次:
有的人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众人的好评,取得荣誉或个人利益。如果得不到时,就后悔,以为当初不该做那种好事。这是善行中的最低层次者。有的人做了好事,虽然也希望取得人们的赞誉,但没得到时并不后悔,这种人属于中层次。有的人做了好事,并没有求好名与报酬的想法,只是做对于众人有益的事,感到心安理得,这是“为善最乐”者属于高层次。至于那种虽然做了好事,而自己并未感到是在做好事,而以为是分内所当为,这纯属“无心”的为善,乃是最高层次。这种最高层次,非有相当高的修养水平,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精神境界。对他来说,什么荣辱得失,都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因为他已达到“无心”了。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说,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才有德。他的德是无心的流露,一任自然,没有表现在形式上的德。佛家讲“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首先,不要有我做布施的心;其次,不要存有一个受施者的心;第三,所布施的东西,不论是金钱或物质,心里不要有这个相,是谓三轮体空。这便是“无心”布施,是毫无杂质的纯善,已达到了道心的最高层次。
道心源于天性。上述十六种道心的表现,并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彼此依存的。道心与人心之间,是消长进退的关系。并不是人心死掉了道心才生,而是谁统率谁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心为主,私欲泛滥时,则道心消退,必然出现损人利己,以私害公的不道德行为。这是人心占了上风,道心不得抬头的结果。反之,如果道心当家做主,则人心自然消退。在行为上,必然表现为公字当头、舍己为人的道德风格。所以道心与人心的彼此消长进退,决定每个人的生命性质。古人有一诗,对“心”字的巨大作用说得非常好。“三点如星布,弯勾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他。”说明心在人的整个生命中,其意义是何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