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对于成化朝的官窑青花瓷器,后人评价极高。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对明瓷的综合评价是宣德为上,成化次之,永乐再次,但有人的看法不同,把成化瓷看成第一。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青花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点。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黑画风格。永宣青花中有部份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画彩(那种浓艳而呈黑斑的宝石蓝色青花都用这种青料绘画),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份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且所绘风格与记、宣青花明显不同。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数浅淡雅致。开创了青花瓷画龙点睛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弘治时期,新上台的皇帝比较崇尚节俭,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不少官文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镇官瓷的烧造没有成化朝辉煌。尽管如此,这一朝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时期的烧造风格,无多大创意。
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规模较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并一改前朝精美的风格而向质朴厚重的风格转变,造型也较为丰富,往往一器多式。采用的原料也多种多样,如:弘治时期限采用的“平等青”,瑞州地区的“石子青”等。纹饰也比前朝丰富。如:云龙、双龙、莲龙、云凤、双凤、花鸟、海兽、八仙人物、寿星、亭榭人物以及波斯文、八思巴文等。
明代后期 (嘉靖、隆庆、万历)
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数量远远超过明初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所以,这一时期,是明青花瓷器烧造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这三朝的景德镇青花官瓷虽没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产品那样吸引人,但今人对这三朝的瓷器产品还是十分喜爱,许多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嘉靖时期青花瓷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青花呈色带有浓艳红紫的色调,这种青花器中所用的青料是产于新疆一带的“回青”。这是嘉靖朝最好的青。料,其发色浓艳、鲜艳葱翠。到了嘉靖中期,由于嘉靖帝崇尚道教,因而此时期作品多与宗教有关隆庆一朝仅六年,因而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瓷器不多。
万历一朝长达四十八年,是明代皇帝在位最长的一个,烧造的品种多样化,一应俱全其烧造量之大,可从大量的传世品中得到验证明。
明代的最后三个朝代是泰昌、天启、崇祯。这三朝政局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此时的官窑少见存于世。
经历了元明数百年烧造历史后,青花瓷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明代青花瓷在当时已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的话,那么,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产流程民达到了飞跃的程度。从今人对中国瓷器的收藏、流通的情况看,几乎没有一个朝代的传世瓷器吕种在数量上可与清青花瓷器相比,无论在国内外藏有中国瓷器的博物馆、美术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无论是国内外文物拍卖市场和古玩铺,都可以找到清代青花瓷的踪迹,清代青花瓷的影响所及,可遍及全世界。清代青花瓷器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各地烧造产品质量较次。唯有景德镇青花瓷,时代特征、精粗文野较明显,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总体说来,清代青花历经了如下几个发展过程:
在由明向清过渡的时期,之间经历了一个官窑由盛而衰、民窑由衰而盛的转变过程,这个时期,国外学者称为“转变期”,其时间约在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之间。由于明末不断的战乱及政权的更迭。因而清初顺治的许多瓷器保存着明代的风格。主要沿袭明代所采用的“浙料”画彩也用部分的江西“土青”。造型也多以盘、碗、净水碗、现音尊、简型瓶为常见。并饰以云龙、瑞兽、人物、山故事石花卉等。
康熙朝是青花瓷器的大发展时期,六十一年间生产了无数不同类型的作品,现今传世的也颇多。根据现有资料,可对康熙青花进行分期,基本是二十年一期,第一期为康熙元年至御器厂大规模开烧的康熙十九年。产品所用青料与顺治朝所用的相同,至少有四种色调。釉色多白中微闪青或青白色。造型有笔筒、小碗、大盘等。康熙中期是青花瓷烧造最成熟阶段,以十九年为起点,至康熙四十年以前。这时期青花烧造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主要原因是:1 上等浙江西青料的使用的淘洗的洁净;2 绘画方面吸收了传统山水画的分水的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3 文人画对青花画面的影响;4 胎釉的精细制作。晚期青花以四十年为起点,直到六十一年康熙结束。青花主要以色泽浅淡或灰暗的青蓝色调为主,耕织图碗为晚期典型器。雍正一朝仅十三年,这一朝的青花瓷器以质地优良、细巧精致著称。主要延续了上几朝的如:永宣、成化、康熙等朝的风格。并形成自已的风格。主要的特点有:1 使用与康熙朝相同的青料,即明末已使用的浙江钴土矿。2 画面和纹饰与康熙朝相比:山水图与“刀马人”古装人物亦显著减少。3 圈足方面,雍正青花最典型的是呈“泥鳅背”状的滚园足。
乾隆朝是中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各类仿古瓷、创新产品皆见烧造,青花瓷亦然。乾隆官窑烧造量甚大,传世作品多于以前的任何一朝同类器。从青料看,乾隆朝青花色调明快纯正,用料重者蓝色黑疵较多,造型上,作品强调形体比例,追求新颖奇巧。
嘉庆朝的青花瓷器,一部分依然保持着乾隆风格,乾隆青花繁琐而满密的风格在这时依然如旧,大部分瓷器烧造质量不如乾隆朝。有许多甚至不如后起的道光朝。
道光时期,帝王的生活相对来说较俭朴.道光帝上台伊始就对某些奢侈品进行了限制,唯景德镇官瓷的烧造成数量比前略程上升,质量也多较多。道光官窑青花瓷有一个明显的仿古倾向,但这种仿古是一仿再仿,有许多实际是对仿古瓷的仿制。道光以后的咸丰、同治、光绪的青花瓷器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光绪朝距今仅一百多年,烧瓷数量极大,传世也十分丰富。至于上位仅三年的宣统皇帝。由于在位极短官窑烧造量不大且基本保持了光绪风格作品十分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