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业莫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发布时间 2012-07-24 浏览 51852 次
,厂房简陋、设备陈旧,环保投入基本为零,导致工厂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原料开采、运输、加工早已成为陶瓷生产污染的重灾区。二是“散兵游勇”式的陶瓷厂建设,由于缺乏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的支持,环境治理的专项设备、技术与专业人才高度匮乏,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放物远高于产业成熟度相对较高的东南沿海企业,垃圾堆积如山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而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对外来投资者的宽容和环保意识的淡薄。由于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招商引资相对困难,因此导致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留住投资者,不惜以牺牲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最大限度为外来企业营造宽松舒适的经营环境,由此才出现了青海鸿洲陶瓷厂的“限期”治理环境污染,在实施过程中被治理成“无限期”,通过看似严厉,实则虚晃一枪的“限期整改”这种障眼法,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姑息容忍,甚至对其其它违法经营行为也是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生怕一念“紧箍咒”会赶跑了外来投资者,最终导致本地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的集体放纵与漠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似乎从来就是一个悖论。经济越发达,环境污染程度就越高。但就企业个体而言,却并非如此。意大利、西班牙陶瓷生产企业的环境治理就令中国企业难以望其项背。事实上,像佛山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陶瓷产区,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企业环境整治的力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企业不断投入资金加强整治,因此,许多优秀的陶瓷生产企业建设成了花园式工厂,污染被控制在了最小范围之内。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陶瓷企业则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在发展之初就投入巨资进行环境整治。但是,是不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由于缺钱就必然要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之路,却值得中西部地区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家警醒与深思。因为这样的陶瓷工厂一方面会污染区域生态环境,使当地原本仅有的一点生态优势也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脆弱,一旦污染与破坏,很难治理。要知道,青海可是我国的三江源头啊?这些地区如果有朝一日被污染了,祸及的将不仅仅是当地的居民,而是整个中国民族。因此,越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越要对污染性企业的引进保持高度的警惕,千万莫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编辑:杨莉)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