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中国书法艺术历程(一
下一主题:汝窑真品难觅,瓷片走
德化青花瓷属釉下彩绘,以含钴的矿物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1300℃左右)焙烧而成。清康熙、雍正、乾隆是德化青花瓷的繁荣期。此时青花瓷器取代白瓷成为瓷业的主流。康熙51年殷式训《瑶台陶烟》云:“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乘闲每上峰头望,几道青烟向暮飘。”
德化的白瓷,瓷土淘炼精细,胎体呈洁白色,分量较沉,这是德化白瓷生产的基础。它采用一种单纯的安定宁静的青色颜料,通过民间匠师灵巧的手笔,在白素坯上描绘图案,上釉烧成后融合于釉质中,在光润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纹,表达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展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图案主要有山水、人物、动物、植物、宗教杂宝、吉祥文字等。山水图案多绘于瓶、罐、炉等较大器皿的外壁;人物图案多绘于盘碟类浅平底的器物内里;其他图案多见于碗、杯、盂三类小件器的腹部。
德化青花瓷在工艺上受景德镇窑的影响,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青花发色常有晕散现象,呈色不一致,鲜亮的较少,大多发色灰蓝,有的暗淡,这可能是使用含钴的石墨作青料的缘故。清初后,德化开始从外地进口青料,改变专用本地钴料的状况。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奔放,画面单纯朴实,粗犷大方。造型自然不笨重。施釉采用全器满釉,足缘刮釉;涩圈削足;底足露胎,内外全釉等。
清德化青花瓷数量颇大,至今古玩市场上常常可以见到,价格也不算昂贵,收藏者稍加留意,即可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