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应邀在无锡给文博人员讲课二星期,当时我任香港大公报驻苏南记者,每天工作极忙,念及不可轻失此良机,硬是安排时间去聆听张先生讲课九天半,深感「解渴」。有的难点问题经张老师当面点拨指教,茅塞顿开,至今记忆犹新。另外,努力创造条件,加入各级收藏协会、研究会等组织,多参加其开展的活动,获益同样良好。因为这些会员们无论来自庙堂之高,还是来自江湖之远,无论是学者名流,还是蓝领村夫,在藏品藏识面前人人平等。经常参加活动,常能听到真知灼见,得到宝贵的藏品信息,给自己的帮助之大往往始料未及。几年前我在参加江苏省民间收藏研究会会议期间,一位藏友告诉我,其一浙江藏友因故欲高价转让一把东晋德清窑黑亮釉龙柄鸡首壶,我迅速作联络面洽。「收藏家关键时刻要敢於并善於一掷千金」,鸡首壶在众买家竞争中终於欣然来到我手里,后经张浦生先生目鉴,他并和其上博、浙博的专家同事「会诊」,被定为孤品,据张先生称,孤在「龙柄」也。
许多人说,收藏也是千秋大业,实不为过。古往今来,一个人收藏目的实现或基本实现,既体现了金钱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知识和人品的较劲,与此同时要以平和的心态恭候机遇的光顾。六朝青瓷的收藏,一同此理。谚语云:「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苦心人,天不负,只要「准备」得充分,机遇大门大多会向你微笑敞开,你的收藏天地里一定会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