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好基础和好环境,加上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扶持,平和人民掀起了一股种茶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平和县采取"边选育、边繁育、边区试、边推广"四同步措施,强化选育和推广进程,不断优化白芽奇兰茶品质和制茶工艺,白芽奇兰茶先后通过省级茶树良种等审定,平和也被授予"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称号,被评为福建省十大产茶县之一。
闯市场:内练筋骨占份额
好茶还要找市场。在拓宽营销方面,县主要领导更是借各种机会大力宣传推介白芽奇兰茶。鼓励"联起来,走出去",联,就是发挥好茶叶协会作用,建设专业性茶叶交易市场,提高整体营销能力。走出去,就是出台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参展参评,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茶叶销售点和连锁店。目前,平和县已经在县城建成有数十家茶叶企业进驻的茶叶专业市场,全县在外地经销白芽奇兰茶的网点已达600多家。闯市场,质量是关键,是通往市场的钥匙。
为了让白芽奇兰茶符合出口国标准并抢占全国各地的茶叶市场,平和县依靠科技,提高品质,抓加工过程标准化这个关键。制定了《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作为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标准依据,对白芽奇兰茶的品种、苗木、栽培、初加工、精加工、毛茶、成品茶等各项环节进行技术规范,并要求全县各茶叶生产厂家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加大茶农培训力度,培养一批茶叶生产能人和茶叶科技带头人,完善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有效确保了白芽奇兰茶品质。
提升品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实施现代茶业工程,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现代茶业示范基地,大户先行、龙头带动。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和"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有效连接基地与农户,提高全县茶叶生产、销售产业化程度,并通过引进台湾先进制茶设备,带动提升了茶叶加工档次。
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力度,先后研发出清香型奇兰工艺、柚香奇兰茶、"天醇红"产品(以白芽奇兰茶为原料加工成红茶),传统工艺炭焙奇兰名气大增,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快速提高。此外,平和县每年还举办品茗茶和茶王赛活动,举办各类涉茶高端论坛,搭建一个让全县茶农、茶商互相交流和吸收外来信息的平台,不断提高各种涉茶、制茶技术,为闯市场夯实基础。
打品牌:外树形象增效益
做品牌。好茶也要勤吆喝。茶为国饮,特别是茶类品种众多,选择性强的今天,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白芽奇兰茶独特风韵,一直是平和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生态、有机、健康作为白芽奇兰茶主打招牌,充分利用电视新闻、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通过申报着名商标,在北京老舍茶馆举办"2009首都茶界迎新春茶品佳茗年会",组团参加上海茶文化节、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产品交易会、郑州农产品交易会、香港农业博览会,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平和白芽奇兰茶专项活动等各种高难度层次的参评活动,白芽奇兰茶获得许多荣誉,如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国际轻工博览会金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福建省名牌产品"、"中国女排专用茶"等奖项和荣誉称号等等,连续三届被评为"闽台名茶",2008年"白芽奇兰"商标被评为福建省着名商标,同年11月,被评为福建省优异茶树种质资源首批保护对象。
2009年底,由福建向荣大芹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和县天醇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天用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沁香源茶业有限公司四家企业生产制造的 "平和白芽奇兰茶"被列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 全县注册茶企业、个体户200多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省厅级龙头企业3家。已注册茶叶类商标200多个,其中着名商标8件(含集体商标"白芽奇兰").3个茶企业的产品被授予省名牌产品称号。3个企业获绿色食品认证,2个企业获有机食品认证,4个企业获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1个企业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白芽奇兰茶示范区验收等荣誉。该县还明确要求,要打响白芽奇兰茶品牌,就要把白芽奇兰茶和平和历史文化底蕴有效融合起来,尤其要和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品茗佳论有机结合起来,该县举办全国征文,编辑出版以"林语堂和白芽奇兰茶"为主题的作品集《奇兰雅韵》,借助名人效应,进一步挖掘白芽奇兰茶的文化内涵,有效提升白芽奇兰茶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打造品牌,把白芽奇兰茶推向市场。
如今,以"生态·雅致·好心情"为概念的白芽奇兰茶正渐入人心,并逐渐成为时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1.1万吨,毛茶产值达到6亿元,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农户1万多个,涉茶人员18万人,涉茶产值超过14亿元,白芽奇兰茶也成为平和县继琯溪蜜柚之后的又一支柱农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