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 : 古代陶瓷饮酒用具。夏文化遗址中始见泥质灰陶和白陶制品。器身似敞口杯,口沿一侧有流,一侧有尖尾,有的无尾。器身一侧有鋬,平底,三锥状足。也有的为粗腰、鼓腹、圜底,流两侧附加泥钉,还有敛口、折肩、细腰、袋状足,或敞口、口沿有柱的式样。商代较为流行,并发展为青铜制品,西周以后逐渐衰落。明、清时期景德镇、德化、龙泉等窑都烧制仿青铜器的瓷爵,主要作为陈设瓷。
斝 :古代陶瓷温酒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夹砂陶瓷,侈口,束颈,腹较深,圜底,下承三袋足。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号文化出现作为饮酒器的白陶斝,器形似爵,但无流,有的有双耳、三袋足。商代出现单柄陶斝,与青铜斝并存。至西周晚期消失。
鬶 : 新石器时代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始见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盛行,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后期演变为酒器。早期造型为圆腹,短颈,口部有扁流,带鋬,三实足;中期器腹渐扁,直颈前移,鸟嘴形流口,三实足;晚期足部演变为袋足。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瓷鬶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饰两个对称的乳钉形凸起。
甗 :陶瓷炊具,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流行,由甑与鬲流接而成。下半部为鬲,用以盛水和加热;上半部为甑,盛放蒸食物,与下面的鬲相配合,可蒸热或蒸熟食物。陶甗多为灰陶和黑灰陶质,器身有绳纹,有的在口沿下有鸡冠状附加堆纹。
甑 : 陶质炊具,功能相当于现代的笼屉。器身似盆或罐,大口,腹壁斜直,平底,底部分布着数目不等的小孔,有的从近底部的器壁上起就有孔洞。常与鬲配套使用。仰韵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有出土,商、周至战国时代一直沿用。
匜 :盥洗用具,有泥质陶和瓷制品。陶匜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匜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基本器形为浅圆钵形器身,平底或圈足,亦有仿青铜器装有三足的;口沿一侧有较宽的流,有的瓷匜在流下部有一圆环形小系。
鐎斗: 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与同期的青铜器形同。器身呈盆状,下承三足,腹侧附一兽曲柄。出土时多伴有火盆并搁置于火盆中,说明用途为温食炊具,军旅多用之。唐诗有"行人刁斗风沙暗"之句。
陶仓 : 陶制随葬冥器,始见于战国、秦墓葬出土物,汉武帝前后盛行,与灶、井、炉配套。秦时的陶仓,器身较矮,呈圆身束腰式,与圆形仓顶相连,通体间隔绳纹装饰,正面开扁方形门洞。西汉早期为圆口,折肩,简腹,平底,口上置覆钵式平顶盖。西汉中期仓的折肩渐变成圆弧形,并于平底下沿装三足,足形多为立熊或神兽。东汉时,陶仓下身渐收,去掉三足,复为上大下小的平底仓形。灰陶仓多彩绘装饰,或光素以白粉或朱砂写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