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克隆作伪的几种类型
发布时间 2012-10-21 浏览 52446 次
很典型的具备更名”克隆“特征的伪作。该画作题识的署年是1956年,一般的鉴藏家会“顺理成章”地以为它是应氏的中早期作品,如果去查找资料作进一步考证的话,那也只会在应野平中早期作品的范围里去“瞎忙”一阵,而绝对想不到它的“克隆”母本竟然是陆俨少1956年创作的题为《教妈妈识字》的图6作品(题款的位置和字体作了一些改变)。既然鉴藏家们从作品表面上发现不了什么疑点,也少有可能看得到该伪作的母本(或者说看得到的概率很低),按正常的逻辑来推理那就没有人会“无根无据“地怀疑到它的真实性问题,这便是造假者的阴险狡诈之处。其实,陆俨少的《教妈妈识字》的作品刚完成创作时,在当时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美术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它曾被刊载于《美术》杂志1956年第10期的封面。不过,细细算来那也是45年前的事了,从中也可窥见造假之徒策划与炮制名家赝品时其用心之良苦。

(四) 变态“克隆”

变态“克隆”说的是造假者在实施“克隆”作伪时,抑或是对母本原作者创作手法认识理解上的偏差,也可能是个人某项操作能力的局限,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将操作工具和施用质料作变换,最终便利伪作的成品既是根据母本原作的画面仿制而来却又似乎“有所不顾”其表面上某个项目的外观差异,从而造成自原作到仿品的“变态”感觉。虽然这种造假手法其成品有一定程度脱离母本原作的成份,但本质上它还是属于“克隆”性质的作伪。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变态“克隆”出的赝品多数都与仿造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的作品有关。大家知道,潘天寿兼擅指墨画与“笔墨画”二种技艺,在许多书画鉴藏家的心目中,潘氏的指墨画更具有他个人的艺术独特性,在书画艺术市场上其价格更高也更容易出手。因此有些造假就将造假目标重点盯在他颇具代表性的指墨画作品上,自以为他的指墨画类型作品无论是线条还是墨块乃至造型都会相对单纯、简捷一些,仿起来可能比较容易“像”。于是在造假操作时便是指墨画还是“笔墨画”固有的艺术特点相对“走样”之处(石块的笔线与外产生了二种情况:其一,造假者在具体实施时往往因为对宣纸的加工乏术,运指不得法,故仿制的效果不理想,最终不得不改用毛笔和一般性生宣纸操作。其二,也有的造假者根本就不知道原作是指墨画而非“笔墨画”,以至于就按“笔墨画”的套路操作起来,这样就不可能不使成品与原作有所出入(先不论仿者与被仿者艺术功力深浅的差距)。最近一段时间在北京、上海一带的拍卖行已多次出现过这一类型的潘天寿画作赝品。现举一例供大家品鉴:图7这件署名潘天寿的作品,是上海某拍卖行99’春季拍卖会的拍品,仔细看画作的笔线均有似笔非笔、似指非指的别扭感,且造型也有明显的与潘氏不论是指墨画还是“笔墨画”固有的艺术特点相对“走样之处(石块的笔线与外形尤甚)。个中缘由便是造假者在操作时所施用的工具材质与原作者的不同,将指墨的按“笔墨”的来操作,而主观上却妄图要仿出与原作相近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此生硬甚至还有些可笑的炮制方法那有成品不变态之理?现将图7赝品的母本图8----潘天寿创作的《老鹫图轴》在此一并刊出,也许大家还有新的认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