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天气因素的制约,提高了制优率,机制名茶比率占名优茶总量的70%以上;连续5年,我省每年投入5500万元支持重点品种开发,另拨资金在
茶叶检验检测上给予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全省形成了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氛围。上月9日,福鼎市银龙
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发的“复式萎凋
白茶”新工艺技术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公司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7项、国内
茶叶生产领先科技成果2项。在永春县苏坑镇,许多农民尝到了科技种茶的甜头,养成了写“科技日记”的习惯。嵩溪村青年农民王国辑根据“科技日记”,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成功栽培出全国首例富硒佛手茶。华安县仙都镇中圳村茶农在茶园内插上黄板和悬挂杀[1] [2] [3] 下一页虫灯,夜间点灯杀虫,白天黄板驱虫,综合防治茶园有害生物,建起800亩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目前已辐射带动茶园2万亩。品牌带动,一枝源千年近日,永春香橼
茶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注册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经批准,今年10月1日,永春佛手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把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众不同的质量品质和人文底蕴等,和商品一同推向市场,成为响当当的品牌。目前,我省的武夷
岩茶、安溪
铁观音、永春佛手、坦洋工夫、福建乌龙茶、政和
白茶、漳平水仙、福州茉莉
花茶、政和工夫等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其中,福建乌龙茶保护范围包括全省35个乌龙茶主产县(市、区),保护范围之广、保护的县(市、区)数量之多,为全国之最。业内人士认为,
茶叶有地域性,因此大品牌要先打响,有了大品牌,茶企和经营户的小品牌才能打响。大小品牌交相辉映,地域、品种、质量、文化等品牌内涵就能形成特色,就能在市场上建立形象。这些年来,各地注重理顺大小品牌关系、品牌与文化关系,把具有浓厚积淀的
茶文化注入品牌,打造出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茶业品牌。“安溪
铁观音”获得全国茶业界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在其带动下,安溪县农民去年人纯均收入6435元,其中
茶叶收入占55%。经过持续运作,安溪乌龙茶(
铁观音)制作技艺已成为我国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之一,名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全面保护与弘扬的崭新时代。在这些大品牌的带动下,小品牌也不断涌现。目前,我省有2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福建名牌产品,180家企业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闽台互补,一叶香两岸上月26日,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12家台农、台企精心筛选出40个茶样,角逐出大陆首个台湾高山茶茶王。目前,创业园有39家台资企业,常住台商 300多人,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产地。祖籍永福镇的漳平市台商联谊会会长李志鸿在此开发了2000多亩茶园,他说:“回家创业的感觉真好。”小小一叶,茶香两岸。业内人士认为,闽台茶业发展的阶段差异性和优势互补性,使闽台茶业交流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产茶新区大田县9年前引进台商彭宝法等创办大方广茶业公司。目前,大方广已投入1500万元,开发茶园600多亩,年产值400多万元,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闽台合作示范企业,带动当地农户与茶产业的发展,公司所在地屏山乡,成为大田产茶的核心区。彭宝法说:“虽然从台湾来,但我很快就喜欢上这儿的高山云雾。”目前,台商已在我省创办各类
茶叶生产基地210多个。业内人士表示,闽台茶业合作,使台湾的资本、技术、管理、销售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与福建的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两地资源互补,堪称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典范。台商李瑞河就是其中的代表。1993年,他到漳浦创办天福集团。去年9月,由他投资的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创校,当年招生500多名,今年又招收800多名。如今,天福集团旗下的天福茶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业,在全国的直营连锁店已发展到800多家,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经营业绩快速上升。今年1-9月,天福茶业上缴税收4246万元,成为漳浦县纳税额最高的企业。 (记者 吴美章)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