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的瓷器制造为满足宫延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绘画工整考究,造型极尽奇巧。其工艺之精巧新奇,装饰之繁褥华丽,均为登峰造极。
乾隆二年至十四年(公元1737年—1749年),乾隆重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752年—1756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乾隆时期的“唐窑”器极负盛名。唐英,字俊公(又作隽公),自号蜗居老人,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享年七十五岁。唐英先后在景德镇督理陶事二十余载,建树甚丰,功绩卓著,名彪史册。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还盛行轧道工艺,俗称“耙花”,亦称“锦上添花”,极为精致。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
各式各样的镂雕粉彩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蓝、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转芯瓶、转颈瓶等等,其结构之严密,制作之精确,构思之奇妙,均可谓鬼斧神工之制,令人叹为观止。
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象生器有动物、植物、瓜果等;仿器有仿青铜器、仿竹木器、仿漆器、枋玉石珊瑚等等。其色泽质感无不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构成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又一大特色。
总之,乾隆时期的瓷器,技艺精湛,工艺完美,制作奇巧,花样繁多,均无不极其所能极。然而,从其艺术性来看,却失却了康熙时期的一份豪洒与雍正时期的一份清丽。
进入晚清后,清王朝渐至没落,加上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爆发的雅片战争,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等,使清王朝更加动荡不安,景德镇的制瓷业也因时局而每况愈下。御窑厂终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停止生产,直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后,才逐渐恢复生产,但其光景却是今非昔比。
晚清六朝,嘉道时期基本上是沿袭前朝,无甚建树。咸同时期朝延自顾不暇,景德镇的制瓷业甚是凋弊。光绪稍有起色,御窑器亦较为精良。至宣统,清王朝也日薄西山,风雨飘零了,雄踞景德镇历明清两朝达五百余年的御窑厂终告寿终正寝。晚清六朝,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皆颇为盛行,成为当时景德镇瓷业的特点。